近日,我院感染性疾病科联合浙江大学等国内高等团队,协同创新,在药物纳米化治疗肝癌领域取得新突破,研究成果连续发表在纳米医学很高等期刊《AdvMater》(先进材料)(IF:25.8)和《Small》(IF:10.9),两项成果的第一作者单位和第一通讯作者单位均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主要原因,预后很差,亟需一种新型有效的治疗方案。肝癌的化疗由于疗效较差、副作用严重,临床应用明显受阻。化学动力疗法(CDT)作为肝癌治疗的一种新型、有效策略,通过转变内源性的过氧化氢为高毒性的活性氧,进而破坏肝癌细胞。本研究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有机纳米治疗药物(PTCGNPs),具有较高的载药能力。基于肝癌细胞系的体外实验和基于小鼠原位肝癌模型的体内研究均显示,基于顺铂构建的有机纳米治疗药物实现了化疗和化学动力疗法的联合,发挥了优异的抗肝癌作用。同时,通过这种顺铂化疗药物纳米化的方法,有效避免了基于铂的药物所引起的全身毒性。研究成果发表于《AdvMater》杂志,我院感染科余祖江教授、浙江大学毛峥伟教授为通讯作者,我院感染科主治医师任志刚博士后为第一作者。同时,该团队通过医工交叉合作,将人参皂苷Rg3与纳米颗粒偶联,建立了一种耦合效能较高的新型纳米药物。在DEN诱导的小鼠原位肝癌中,纳米化人参皂苷延长了小鼠生存时间。进一步研究指出纳米人参皂苷显著抑制肝癌的发展和肺转移。在肝癌进展期间,纳米人参皂苷延迟了肝癌诱导的回盲部形态学和肠道微生态的改变,且逆转了肿瘤主导的代谢模式。因此,人参皂苷Rg3和纳米颗粒的偶联在小鼠体内通过重塑失衡的肠道微生态和代谢抑制了肝癌发展和转移,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抗肿瘤治疗策略。研究成果发表于《Small》杂志。我院感染科余祖江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宋玉军教授、浙江大学陈新华博士为通讯作者,我院感染科任志刚博士后为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许国旺研究员团队的支持。以上研究均受到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郑大一附院院内博士团队基金等项目资助。近年来,感染科积极引进人才、加大青年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任志刚博士入院以来,已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中国博士后基金等,以第一作者在消化很高等期刊《Gut》(IF:17.94)、纳米医学很高等期刊《AdvMate》(IF:25.8)、《Small》(IF:10.9)等发表SCI论著18篇。感染科在感染性疾病的创新诊治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独创的发明药物TMZ获得美国FDA批准的“孤儿药”地位,成为国际上第一个治疗肝衰竭的新药物;创新性将间充质干细胞纳米化用于肝衰竭的治疗(ACSNano2018,IF:13.7)、化疗药物纳米化治疗肝癌(Adv
Mater2019,IF:25.8)、人参皂苷纳米化抑制肝癌(Small2019,IF:10.9);肠道微生物实现早期肝癌的无创诊断(Gut2019,IF:17.94);丙肝患者的真实世界研究2篇(JHepatol2016&2017,
IF:14.9);肿瘤发生的非编码调控机制(MolCancer2019,IF:10.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