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医院

三级甲等
医院全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医院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崇文门内大街2号
医院特色: 眼科,耳鼻咽喉科,变态反应(鼻过敏)科,中医眼科学,足踝外科,糖尿病综合防治科,普外科
北京同仁医院医生
擅长:1984年本科毕业于湖南衡阳医学院医疗系,同年分配在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1991年考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研究生,师从著名妇科专家郎景和院士,1994年获妇科肿瘤硕士学位,先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工作至今,2005年受国家教委派遣作为访问学者赴匈牙利塞梅维什大学交流学习妇科肿瘤一年。已从事临床医疗、科研及教学三十余年,现为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作为科研项目负责人曾获省部级、局级多项课题资助,率先在国内制备阿霉素脂质体并进行恶性肿瘤淋巴化疗,取得了良好临床疗效;主持开展了子宫肌瘤介入微创治疗研究,临床疗效显著,获院级新技术奖;近年来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科出血、生殖道感染等有深入研究。于核心期刊包括SCI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曾获中华杂志优秀论文奖,主编科普著作一部,参与多部专业教材的编写、编译工作。学术兼职:全国卫生企业管理协会-计生与优生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计划生育分会、围产医学分会委员,国家科委、北京市科委专家库专家,北京市区级危重孕产妇抢救专家组副组长,母婴保健技术专家组成员,北京医学会医疗责任鉴定专家。核心期刊《中国生育健康》、《生殖医学》编委,《医学研究》、《中国医学科学》英文版审稿专家。
擅长:2004年北京大学医学部硕士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工作,期间赴南非共和国开普敦大学临床药理专业学习,师从国际著名定量药理学家MatsOKarlsson教授,获得博士学位。2013年取得副主任药师,2015年聘为副教授。2016年成为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目前共培养硕士研究生5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疑难患者用药方案制定和优化,抗菌药物管理,特殊患者用药指导,药物药动学和药效学评价。目前担任亚洲临床药学理事会理事、国际FERCAP伦理认证审评专家、韩国ChonbukNationalUniversity顾问委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心血管药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定量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承担5个国内核心期刊和3个国际SCI杂志的审稿。积极探索药学教育工作,搭建国际临床药学教学平台,促成所在医院成为美国密歇根大学教学基地的合作,并作为导师带教美国肯塔基大学和密歇根大学学生;建立国内首个国际临床药学在线课堂项目,与肯塔基大学共同开展国际教育合作项目,进行英文网络实时在线授课。同时,承担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药学硕士、北京市规范化培训学员、进修药师的带教工作和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和药学研究生理论授课,主持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课题。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科技863计划、北京大学985项目等多项课题基金;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国际和国内学术论文60余篇;20余次国际大会发言。多年来荣获北京药学会优秀药师奖、全国优秀临床药师奖、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奖、中国药学会全国优秀青年药师奖、“金种子”授课老师等荣誉称号。
擅长: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皮肤病与性病学系,从事皮肤性病专业临床工作20年。熟悉各类皮肤病及性病的诊疗。专业特长为遗传性皮肤病的基因诊断以及毛发疾病、色素性皮肤病的诊疗,在白化病的临床与科研方面开展了较系统的工作。主要成绩如下:负责“白化病专科门诊”和“中国遗传咨询网-白化病版块”的遗传咨询工作,建立了迄今中国最大的白化病数据资源库,完成了国际上最大规模的白化病基因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并报道了中国首例HPS1型眼皮肤白化病及其新突变。发现并鉴定了100余种白化病新病理突变,丰富了人类白化病基因突变数据库。建立了单纯性白化病的快速基因诊断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优化了中国人白化病基因诊断和产前基因诊断流程。首次利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鉴定出白化病新致病基因OCA6。以上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为我国白化病基因诊断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遗传咨询提供了大量有益信息。近5年发表相关SCI论文13篇,影响因子50分,国内核心期刊5篇,参编皮肤病专著2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获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年度SCI论文奖、世界皮肤病大会会议论文金奖、国际皮肤遗传病论坛E-Poster二等奖等学术奖励。应邀作为咨询专家,参加“健康之路““鲁豫有约”“全国白化病“全国白化病患者培训交流”等医学科普宣传及公益活动。学术兼职: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遗传学组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兼遗传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罕见病学组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首届美容中医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博士,研究员,副教授,硕导。应用基础部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听力学本科教育项目执行主任,“听觉与言语感知机制”课题组组长。2001年获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士学位,为我国第一届听力学本科专业毕业生。于2006年获澳大利亚麦考瑞(Macquarie)大学颁发的临床听力学硕士学位,期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颁发的国际留学生优秀学术荣誉奖。2007年,获得澳大利亚国家政府颁发的博士奖学金,于2012年获得澳大利亚麦考瑞(Macquarie)大学颁发的博士学位。致力于听力损失的评估、人工助听技术(助听器、人工耳蜗等)的干预与效果评估、听力损失与增龄导致的听觉言语感知障碍等临床与科研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3项,局级课题3项。2019年度获评首都医科大学青年教学奖,入选2019年北京同仁医院青年杰出人才,入选2017年度东城区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2015年度卫生系统高层次人才-学科骨干项目,2012年度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获得2016北京市属高校“创想杯”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微课程应用大奖赛,微课比赛二等奖。担任“国家卫生计生委本科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听力学实训教程》主编。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和中文核心期刊文章四十余篇。任《助听器验配师国家职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听力学分会》秘书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耳学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听觉医学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语言听力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听力协会》理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理事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