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攻略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擅长科室排名

2024-03-18 676
上海中山医院 上海中山医院 前往主页

全科医学   全国排行第 1

全科医学科室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成立于1994年,是我国三级医院中较早成立,且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全科医学科。经过多年培养,现中山医院全科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医疗、教学和科研队伍,目前共25位在职医生,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16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14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人。

全科医学科核定住院床位112张,开设全科普通门诊和专家门诊,以及全科特需门诊。全科病房立足于中山医院雄厚的医疗资源,整合多科室技术力量,运用先进的全科医学服务理念为病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在我国医学本科生全科医学教育、研究生培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等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2000年我院全科医学科探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拓展至医学本科生、研究生、全科师资等方面,逐步建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2006年杨秉辉教授主编的《全科医学概论》获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良教材奖,2010年“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研究与应用”荣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1年《全科医学概论》获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立项和上海市精品课程。2013年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内区域性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示范基地,2014年“全科医学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获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014年“中国特色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创新” 获高等教育国内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3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全科医学系成为经WONCA标准认证的全科医生培训机构。经中山医院全科住培基地培训结业的全科医师中有1人荣获2018年中国医师奖。2021年3月全科规范化培训通过WONCA毕业后医学教育标准再认证。

全科医学科成立后获得多项科研基金。2000-2013年期间曾获美国中华医学会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项。及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1项。近五年,2016-2021期间共发表论文110篇,其中SCI论文28篇,教学论文26篇;获得各类课题26项(国自然课题1项),其中教学课题8项,3人入选上海市卫健委人才培养项目。

我院全科医学科正在致力于社区医生综合能力培养建设项目,祝墡珠教授亲自带队在潍坊社区指导社区医生综合能力提高训练,已经取得较好效果。截止2022年,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共有11位高年资师资每周1天下沉到指定的社区教学基地,采用“定人定岗定时间”模式指导社区基地全科师资和全科住培医师教学。数年来,该模式不仅为社区培养了一批全科骨干教学师资,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充实了社区全科带教师资,有力保障了全科住培的培训质量,同时也对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增强居民对社区全科医生的信任度,促进家庭签约等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中山医院全科在普陀区卫健委支持下,在普陀区试点“中山全科与社区家庭医生双签约”,提高群众对家庭医生的履约率。

心脏外科  全国排行第4

心脏外科科室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由我国知名医学家黄家驷教授创建于1947年,石美鑫、任长裕、蒋振斌等知名教授为历任科室负责人,是我国心血管外科的的创始基地之一,是国内早批硕、博士授予点,曾创造了二十余项“国内外第一”,如国内首例右位心移植,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行David手术,经右胸肋间切口微创Bentall手术等,洲际首例心肝肾移植,穿刺式二尖瓣腱索重建手术等。

中山医院心脏外科现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专科医师及住院医师培训基地、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胸心外科临床质控中心、上海市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心脏瓣膜研究中心、上海市心脏瓣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卫生部心血管外科微创技术培训基地、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心外科医师培训基地。

在老一辈专家多年积累以及现任主任王春生教授的带领下,中山医院心外科目前已发展为国内专科综合排名前三、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STEM)排名前二、华东排名较前的中国较高等心脏外科中心。科室根据具有优势的专业特色设立“心脏瓣膜外科”、“冠脉外科”、“晚期心脏病外科”、“大血管外科”、“微创心血管外科”及“体外生命支持亚专科”六个亚专科,形成了中山心外科的技术优势和医疗特色,心脏开放手术达到六千余台,四级手术占比达到95%,物理病床使用率129.7%。

现任科主任及心外科组织架构

主任:王春生

副主任:洪涛,丁文军,魏来,赖颢

心脏外科目前拥有三个普通病区,一个心外科专用监护病房,一个心脏特需病区、十间心血管专用手术室(包括一间 十分优等的复合手术室)。

全科有在职医师/技62人,正高等职称者10名,副高等职称者16名,主治医师21名,住院医师2名,医技13名。人才梯队结构合理,90%以上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科室承担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卫生部及上海市等各级科研项目,在包括NEJM、JACC、JACCInt、JTCVS、ATS、EJCT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等数十项。

心脏外科居于国内领跑地位的临床技术主要包括:心脏移植术、经导管心脏瓣膜置换/修复术(TAVR、TMVR、PPVI手术)、胸腔镜辅助微创心脏瓣膜及先心手术、复杂二尖瓣成形术、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重建术(David手术)、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微创冠脉搭桥术、全动脉化冠脉搭桥术、复杂冠心病杂交手术、主动脉夹层全弓置换术、全主动脉置换手术、复杂主动脉疾病杂交手术等。

中山心脏外科医护人员秉持“一切为了病人”的中山精神,始终坚持以热情、负责、专业的态度为广大患者服务。

普通外科  全国排行第2

普通外科科室介绍

中山医院普外科创建于1946年,学科创始人是知名外科学家沈克非教授,目前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和卫计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六十多年来,历经数代人的努力、奉献和传承,学科始终秉承“技术优等、作风严谨、医德高尚”的优良传统,先后涌现出了崔之义、冯友贤、吴肇光、孟承伟、王承棓、吴肇汉和秦新裕等一批外科学专家。普外科现有核定床位198张,年门诊量130000余人次,急诊量12000余人次,年完成大中型手术8000余台。在临床营养、胃肠外科、胆道外科、胰腺外科以及胃肠动力等领域形成研究特色。目前,中山医院普外科以亚专业学科建设为主要方向,以多学科协作诊治(MDT)、内镜与微创外科为重要平台。学科团队人员素质优良,梯队结构合理,全科有10多位专家在中华医学会等专业协会和组织担任核心学术职务。展望未来,普外科同仁将继续秉承中山精神,以病人为中心,奋发图强,厚积薄发,力争建立洲际领跑的普外科疾病临床诊治、教育培训和临床研究中心。

1997年被列为“211工程”发展规划重点学科

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教委重点学科

2002年被列为“211工程”第二期重点建设学科

2008年被列为“211工程”第三期重点建设学科

2012年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2012年入选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重点学科

上海市普通外科研究所

上海市临床营养研究中心

上海市普通外科质控中心

连续多年在中国医院优等专科声誉排行榜中位居第二

核医学科  全国排行第3

核医学科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核医学科的前身是由赵慧杨教授于1958年组建的同位素实验室(后改名核医学实验室),是国内较早开展同位素临床应用和研究的单位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核医学的起源地之一。系我国重要的核医学临床、科研、教学和药理基地,也是复旦大学重点学科和“985"重点学科,为复旦大学核医学研究所挂靠科室,其总体医疗和科研水平在国内外处于领跑地位,近7年在复且版医院排行榜专科盛誉排名始终为华东第一名、上海之首。

1959年在同位素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了放射医学教研组、放射医学研究所。我室编撰了全国统一教材《放射医学》用于全国教学需要。我院核医学科先后于1959年一1960年又举办了放射性医学专业班,内容包括同位素应用、放射损伤与放射病核放射卫生防三部分。后来由于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和需要放射损伤核放射病及放射卫生防护两部分搬离中山医院,迁至新址。同位素应用部分留在上海中山医院,后改名为核医学科。1983年核医学科被确定为

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并担任国际原子能机构临床核医学医师培训基地。

中山医院核医学科一贯重视人员梯队建设,现有专业技术人员57名,医师系列26名、技术系列17名、护理系列6名和放射性药物系列8名。

现任科室主任石洪成教授,兼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常委、面向基层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核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与分子影像杂志常务编委。

核医学科现占地面积5800余平米,科室下设四个中心:PET分子影像中心-配备4台PET/CT及1台PET/MR,现有PET/CT年检查病人约17000人次。单光子功能影像中心-配备2台SPECT/诊断CT、1台SPECT、1台心脏专用机和1台乳腺专用机,每年单光子显像检查约14000人次;核素靶向治疗中心-配备1台SPECT/诊断CT、1台超声诊断仪和9张核素治疗病床,每年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约500人次。

核医学科作为复旦大学的附属综合性教学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承担了复旦大学医学院本科生、留学生等核医学专业的教学任务,同时作为医学影像与核医学专业硕士、博士点,为我国核医学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良人才,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名。2010年起成为国家早批住院医师培训专业基地,参与修订了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大纲(核医学专业)、参与编写人卫版专科教材《核医学》,承担10余人次的住院医师培训任务,为各专科临床研究生轮转培训提供了重要的临床训练基地。近年来,核医学科取得了15项各级科研课题的资助,总经费500余万,包括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3项各级人才基金;科室共发表论文335篇(SCI收录151篇).

历任科主任:赵惠杨、陈可靖、陈绍亮、石洪成。

超声医学科  全国排行第3

超声医学科科室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超声科创建于1958年,奠基人暨首任主任为我国知名的医学超声专家徐智章终身教授。在徐教授的带领下,中山医院超声科创造了多项历史,1958年开始进行A型超声诊断研究,1960年在临床应用手动接触式B型超声成像诊断,1961年研制成功M-型超声心动仪,1978年研制维生素丙碳酸氢钠造影剂并应用于临床,1984年开展介入性超声技术等,为国内超声医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现任主任王文平教授,副主任黄备建主任医师和丁红主任医师。徐智章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学会主任委员,王文平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副主委,科室多人担任全国性和地方专业学会常委及委员。上海市超声质量控制中心(2000年成立)和复旦大学超声医学与工程研究所(2003年成立)挂靠我院。

超声科在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不断完善与丰富了腹部超声、浅表及血管超声和介入超声三个亚专科人员以及临床、科研的内涵,亚专科分别由3名学科骨干各自引领超声专业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并形成了老中青三代良好完善的学科梯队。超声科现有医师30余名、技师3名、护师2名,副高等以上职称占34%,中级以上职称超过80%。研究生学历占80%,其中博士6名,在职在读博士4名。目前超声科共设有住院彩超室,门诊彩超室、介入超声室及特种超声室共约30个诊疗室。各类超声诊断仪器近40台,微波消融及激光消融仪器各1台,年接诊普通彩超人数20余万人次,各类介入手术超3500台/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超声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单一诊断到诊疗一体化,现已发展成为一个仪器设备齐全、诊疗质量先进、享有很高声誉的科室。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全国疑难病诊治中心,其中肝脏肿瘤的治疗和研究为科室特色,超声科与肝肿瘤外科、肝肿瘤内科等临床科室紧密合作,自1992年首先开展肝脏超声造影以来,通过科室同仁20余年的不懈努力,在肝脏占位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小肝癌的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超声科不断地探索和开展新技术,如超声造影、图像融合导航技术、弹性成像技术等,在肝肿瘤的诊断方面不断开拓创新。超声科还将造影等新技术应用于肾脏、甲状腺、乳腺、血管等多个器官的疾病诊断,实践成果显著,大大提高了这些器官疾病的诊断水平,年各类造影数达数千人次。超声科早在1992年就开展肝癌局部无水酒精注射治疗,2002年又开展肝癌微波消融治疗,在肝肿瘤局部治疗方面同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超声科历来重视教学,教学实力雄厚,现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5名,承担包括八年制、七年制在内的研究生、影像基地生、本科生及进修生在内的多重教学任务,近5年来培养了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20余名,其中多人获上海市或复旦大学优良毕业生,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级医院,成为专业领域的医疗骨干。每年培养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生100余名。每年举办国内超声新技术学习班3期,年参加学员150余人,

科研方面在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的带领下超声科完成了多项国内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5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课题5项、市卫计委项目等基金共15项。2011年、2004年科研成果分别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次。近5年发表了论文共16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主编参编书籍10余部,主译书籍1本。科室多人担任国内核心期刊杂志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