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科普文 | 是“神器”还是“恶魔”我只是想健身,怎么就毒品成瘾了?

2023-07-25 264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前往主页

小张是一名在读大学生,迷上了健身、增肌,“同伴教练”在指导训练过程中劝说他有种即可以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又可以快速缓解运动后疲劳,使身体迅速达到非常充沛精力的体能锻炼状态,从而起到练出一身型美健硕肌肉的增肌功能性保健品。看着教练一身完美的肌肉和体型,经不起劝说他开始使用 的“增肌功能性保健品”,渐渐的发现每次使用量不断增多,到后来不但用量增加,而且每次运动都离不开这“保健品”甚至不运动时也要去服用,身体体能却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有时甚至感觉身体疲乏不适。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剂量和使用频次的增加,脾气、性格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动辄发脾气,易怒。

只想增肌,却误吸了毒品!?

其实这所谓的“保健品”中添加了苯丙胺和利他林,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说起兴奋剂,向来是体坛闻之色变的“禁忌”,运动员比赛获得优异的成绩却因为兴奋剂检测阳性遭禁赛或取消原来的好成绩,对运动员来说是非常严肃且严重的问题。

兴奋剂是什么?为什么运动和毒品(成瘾)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件事,却扯在一起?

兴奋剂是以苯丙胺为主的一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剂,是加速和增强中枢神经系统活动,使用后可以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保持精力充沛、缓解疲乏,使人处于强烈兴奋状态,具有成瘾性。

较早是在二战中用于缓解士兵疲乏、增强战斗力。战争结束后,大量的苯丙胺类物质流入社会,导致滥用的发生。

作为成瘾物质,苯丙胺类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在长期使用后,会出现耐受性增加,戒断症状等典型的成瘾特征,患者会表现为使用剂量或频率增加,停止使用后出现情绪低落、渴求感。此外,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在长期使用后还会导致认知功能障碍,也就是记忆力、注意力、执行功能的下降,严重者会出现幻觉、妄想敏感、猜疑等精神病性症状,甚至在这些症状的影响下出现冲动伤人、或自伤行为。

“保健品”的另一种成分—利他林,化学名称是盐酸哌甲酯。临床用于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主要 药物之一,也属于中枢神经兴奋剂。有短效(利他林)与长效制剂(专注达)两个剂型。常见不良反应为食欲减退、头痛、入睡延迟、心悸、腹痛等,持续用药可产生耐受性和依赖。

需要注意的是,长期服用利他林具有成瘾性。盐酸哌甲酯可减轻特定儿童的多动症状,提高注意力,集中精神,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能力。小张迷上了所谓“增肌功能性保健品”,促使其滥用也是其中含有盐酸哌甲酯成分,该成分可以提高注意力精神集中的作用。

盐酸哌甲酯是国家按前列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管理的处方药,必须在医生的诊断与指导下进行使用。在医疗机构严格落实“实名就医”制度,根据《关于加强医疗机构特殊管理药品监管监测工作的实施方案》等要求,在门急诊药房发药窗口,统一安装部署医疗机构特殊管理药品网络终端采集设备,运用人证核验技术,“实名领药”措施。

关于利他林的误区

有些家长错误的认为使用利他林可以帮助孩子维持注意力,上课专心听讲,提高学习成绩,但殊不知利他林的作用机制与新型毒品冰毒、摇头丸当中的苯丙胺类似,长时间、大剂量服用都会产生躯体依赖、精神依赖,过度兴奋,脾气暴躁。长期滥用会造成肝肾功能损伤,大脑出现幻觉,引起精神问题。可能家长认为只要控制剂量就不会成瘾,但因为耐药性,很多时候会身不由己,越吃越多、 越陷越深较终成瘾。即使没有成瘾,也要重视药品存在的不良反应,滥用药品风险很高,付出的代价往往很大。

究竟是“药品”还是“毒品”?

关键看如何使用:“药品”必须是在正规医疗机构医嘱处方规范情况下使用。“毒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 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它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特征:成瘾性、危害性、违法性。在非医嘱情况下,个体自行超剂量使用或非正常渠道(网络、黑市等)购买药品或含有此类成分的保健品食品,才可能被定义为吸毒行为。

医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