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2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在奥地利会场及线上同步举行。胸科医院病理科主任韩昱晨教授带来了一项“非小细胞肺癌中MET 14外显子跳跃突变肿瘤间分子异质性”研究的新成果报告,为肺癌精细准确治疗提供了新的证据与方向。该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国际肺癌研究会(IASLC)在其官网进行分享报道,EurekAlert(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办)、ILCN(国际肺癌研究会 新闻媒体)、cancernetwork(美国医学媒体公司“MJH生命科学”主办)、Oncology Central、ecancer、OncLive等知名科学新闻网站都深度报道或转载了此项研究成果。
MET 14外显子跳跃是一种罕见的非小细胞肺癌驱动突变,这类肺癌患者的治疗一直存在困境,病情进展快、预后差、术后肿瘤容易转移,是世界性难题。针对MET的靶向药陆续获批上市,然而相关数据显示,有近一半的MET 14外显子跳跃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没有从这些靶向药治疗中受益。这表明此类基因突变的肺癌可能存在生物异质性,由于肿瘤细胞分子及微环境间的特征差异,从而对治疗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为探索更精细准确的肺癌靶向治疗策略,胸科医院韩昱晨主任团队开展了一项“MET 14外显子跳跃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的临床研究。团队根据基因转录组、肿瘤免疫微环境等特性,首先将携带有MET 14外显子跳跃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分成4个不同的分子亚型:A型(MET驱动型),B型(混合型),C型(免疫活跃型),D型(旁路活跃型)。研究结果表明,A亚型患者对MET靶向药更敏感,D亚型患者可能耐药,C亚型患者可能更容易从免疫治疗中获益。该分子分型的提出为MET靶向治疗提供了关键的数据与理论支持,让更多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能够获得更加精细准确、适宜的治疗方案。
转载自公众号:上海市胸科医院
本文转自医院官网/公众号,本信息是为了给患者提供帮助,没有商业性质,
如有侵犯权利,请告知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