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即上海长征医院)
【建功基层好军医】这位山东舰上的士官军医说,船锚不怕埋没自己
军医是保护军人健康的一个职业,他们构成了军队作战的基本保障。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这篇微信公众号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入伍近二十年的军医赵春棣的事迹。他用坚定的精神和过硬的技术诠释了一名军医的价值所在。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某医务中心士官长赵春棣2021年被后勤保障部评为“建功基层好军医”。
“船锚不怕埋没自己。”入伍19年,赵春棣一直用这句话勉励自己,“当人们看不到船锚的时候,正是它在为人类服务的时候。”
赵春棣是检验理疗技师,先后参与辽宁舰、山东舰多次试验试航重大任务,2次被评为军事训练先进个人,荣立三等功1次,获嘉奖2次。
让我们来听听赵春棣的讲述,倾听一位入伍19年的老兵、一个扎根基层 的军医、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使命。
我叫赵春棣,是一名舰艇士官军医。
“船锚不怕埋没自己。”这句话,是俄国的大政治家普列汉诺夫说的,我很喜欢这句话,并作为我的座右铭,它后面还有一句解释:“当人们看不到船锚的时候,正是它在为人类服务的时候。”入伍19年,特别是来到海军舰艇 服役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18岁入伍,没握成钢枪,拿起了针管
我出生在山东滨州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乡,大海的气魄和胸怀,令我钦佩向往,于是从小我便有了“观沧海、当海军”的梦想。
2003年底,刚满18周岁的我,便怀揣着这份情节报名参军。很幸运,我如愿以偿入伍,还当上了海军,可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双手没握成钢枪,却拿起了输液的针管——我居然成为了海军 里的一名卫生员,而且还是 的男卫生员。
这曾令我的内心产生过一点小情绪,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当海军就应该战风逐浪,像歌中所唱的那样“头枕着波涛”,可现在却让我一个男孩子,干起了护士的活,还真得有点难以接受啊!
“战场从不让卫生员走开!岗位没有高低之分,只是革命分工不同罢了。”那个时候,我的班长,也就是带我专业的师傅,瞧出了我的思想疙瘩,一席话点醒了我,也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
从那以后,每当我戴上红十字袖标,穿上白大褂时,我都能感受到周身的血液在沸腾,一种神圣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我想这就是岗位的力量、使命的催征吧!我发誓要学好本领,卯在 卫生岗位上,干出点“名堂”来,于是我加班加点学习,废寝忘食工作,只要战友有需要,不分时间不分地点,我都随叫随到。
通过学习和思考,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与战友们的交流和日常工作中,我也发现官兵由于工作训练等原因,对中医康复理疗这一方面有着较大的需求。
官兵所需,就是我努力的方向。
于是,我主动向组织汇报了下一步工作打算,单位领导听了我的想法,非常支持,为此,还专门派我外出学习。进修期间,我认真研读了中医康复书籍,学习了针灸技术,为了亲身体验针灸的功效,我就尝试在自己身上扎针练习,一遍遍感受酸麻胀痛的滋味,现在回想起来,那种“酸爽”,真是刻骨铭心。
记得当时,为了提高推拿手法技艺,师傅扔给了我一个沙袋代替真人,让我在上面反复练习,还故意问我:“你知道,练到什么时候才算合格么?”我心里没底,随口一答:“500遍吧。”师傅摇头不语。我有点惊讶:“1000遍总可以了吧!”没想到师傅依然不说话,停顿了几秒钟后,向我摊开了他的双手:“小赵,你必须练到和我一样才算过关。”我定睛一看,那是一双布满了老茧的双手,我忍不住伸手去摸,那种特别的粗糙感,似乎诉说着它们经历了无数次磨破长好,无数次淬炼重生。
宝剑锋从磨砺出。那几年,我刻苦钻研业务,苦练医技本领,就连吃饭睡觉都在琢磨手法和动作要领,即使休假回家也没闲着,还多次跑到地方中医院求教。看着我一点一滴的进步,师傅都说,“你是我带的较刻苦、也是进步较快的兵。”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这股子钻劲加勤学苦练,我顺利取得了中医推拿技能鉴定证书,也拥有了一双自豪的“茧子手”。身边的战友们谁要有个肌肉酸痛不适的,都特别愿意找我“推上几把”,每次看着大家眉宇舒展、一身轻松地从理疗室离开时,心里别提有多开心,感觉自己就像战友们的健康守护神一样,手头的工作特别有意义。
渐渐地,找我的战友越来越多,有的还带着家里人过来,我开始在单位里小有名气。
舰艇兵医生:技术过硬的大拿
2009年,听闻某接舰 正在招人,我立马找到单位领导要求报名。
“为了上舰闯大洋,我什么苦都不怕!”看到我斩钉截铁的表态,领导和战友们在不舍中把我送上了北上的火车。就这样,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水兵的战斗序列。
接舰初期,我与战友们攀舷梯、摸管路、钻舱底,勇过上舰关、生活关,积极参与该舰医务中心的较初搭建,并认真学习培训,取得了多项业务考核前列。针对舰艇特殊环境和舰员身心特点,我刻苦钻研,把磕碰伤、关节炎、呼吸道疾病等作为工作重点,制定了科学可行的理疗方法。
随着训练任务紧锣密鼓地展开,官兵的理疗需求日益增加。一天下来,汗水浸透我的海魂衫,身上也留下了汗斑,胳膊疼痛让我难以入睡,常常需要借助药物才能缓解。由于长期从事康复理疗工作,我的手指早已变形,患上了肩周炎,形成了高低肩,但每当想想战舰驶向大洋的威武雄壮,想想医疗岗位的责任担当,这点伤痛又算得上什么呢?
当一名会保障的号手不难,但我更想成为技术过硬的专业大拿。我不断观察,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使舰艇医疗保障能力不断提档升级,目前已成功申请科研项目1项、科研专利3项。
一花独放不是春,我连续15年担任 战救培训主讲人,为了更好地掌握多项战救技能,仅一个捆绑绷带的动作就练习上千次,力求成为一专多能的“兵医生”。如今,我已在培训战位卫生员2000余人次,并录制微课视频,被多家单位作为教学示范。
作为军医,我的战位永远在前列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我感觉考验我的时候又到了!休假在家的我,主动提前归队,立即投入到 疫情防控之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与后方大学团队联合研发新项目,并申请专利1项。长达3个月的时间里,我每天近10个小时穿着防护服在方舱内操作,准确地掌握了核酸方舱检测技术,圆满保障了数万余人次登舰核验任务。这些成绩,都为前列 交上了一份满意的防疫答卷。
来到舰艇 ,没想到一晃已13个年头。我很光荣!先后参与重大任务医疗保障工作40余次;我很骄傲!跟随中国军舰劈波斩浪,见证了人民海军的强大,见证了祖国的强大。
但作为丈夫父亲,我却有太多遗憾,新婚两天我就匆匆归队,妻子怀胎10个月,我都没能陪在她身边,等我执行完任务赶回去时,孩子已经出生。转眼,女儿已经9岁了,懂事了,虽然依旧聚少离多,只能在视频中见到她,但她经常自豪地告诉她的小伙伴:“我爸爸是军医,他在军舰上工作!”。
如果要问我,基层军医的战位在哪里?——我想,就像船锚,基层军医就该深深地扎根于前列 ,未来战场在哪里,我的战位就在哪里。
转载自公众号:上海长征医院
本文转自医院官网/公众号,本信息是为了给患者提供帮助,没有商业性质,如有侵犯权利,请告知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