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18医院。肺癌是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地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尤其在发达国家。18F-FDG肿瘤代谢显像由于能够无创性地探测生理性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分布,在肺部肿瘤的诊治特别是早期诊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鉴别肺部结节的良恶性
孤立结节或局灶性病变是肺内病变的常见形式,临床上需要鉴别其良恶性。影像学判断病变良恶性的依据是病变的大小和形态的异常,如直径大于3cm、边缘不规则、呈分叶状、有短小毛刺、缺乏钙化等征象常被认为是恶性的。但应用这些形态学的信息判断肺内病变性质常是不够准确的,文献报道大约70%的结节CT表现不典型,而其中52%较终被证明是良性的。18F-FDG PET显像在区别肺癌原发病灶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综合文献报道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敏感性可达到82%~接近满分,特异性可达75%~接近满分,准确性可达79%~94%。但传统的定性诊断,即通过肉眼观察发现病灶其结果容易受到报告医师主观思维的影响,目前更多的学者使用一个半定量参数来进行判断,
一些感染或炎性病灶可以摄取18F-FDG异常增高,如结核性肺炎、隐球菌病、组织胞浆菌病和曲霉病等,SUV也可能增高,从而形成假阳性。但在一般情况下,慢性病程、无痛性炎症和急性感染,18F-FDG的摄取并不增高。
2、肺癌进行分期
肺癌的TNM分期是肺癌诊断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是选择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的可靠依据。实践发现,TNM分期与肺癌患者的预后有高度相关性,I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60%~80%,II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25%~50%,IIIa期为10%~40%,IIIb期和IV期小于5%。尸体解剖发现,肺癌可转移至全身各个系统或器官。非小细胞肺癌(NSCLC)常发生转移的部位是骨、肝脏、肾上腺和脑。
目前的影像学技术(CT、MRI)对肺癌的分期有着严重的不足,其断定良恶性淋巴结的方法往往是通过测量大小,直径大的偏向于恶性,直径小的偏向于良性,然而通过与手术及病理对照证明这种粗陋的鉴别方法有着明显的缺陷。与CT、MRI相比,PET依靠病变部位的生化代谢来显示病灶,属于功能性显像,因而能准确判断肿大的淋巴结是否由癌肿转移。
3、肺癌疗效评价和复发病灶的诊断
肺癌经手术或放疗后是否存在残留病灶后复发,这一判断在临床上十分重要,但有相当难度。肺癌患者经治疗后,有两种可能:(1)治疗有效,病灶局部纤维化;(2)效果不佳,肿瘤持续存在或复发。两种情况在CT上均表现为异常影像,难以区别,有些病例还得进行有创活检,然而这不仅并发症高,而且有时由于采样时技术上的原因,并非总能找到理想的标本组织,病理诊断也不一定可靠。FDG-PET能反映肿瘤细胞的代谢特征,为肺癌疗效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有效手段肺癌的FDG摄取量反映了肿瘤的代谢特征,恶性程度越高,增殖越快,FDG的摄取量也越高。故临床上表现为SUR值高的肿瘤对治疗敏感,但复发率高,临床预后差。
综上所述,FDG-PET作为一种非创伤性、功能性的影像诊断技术能有效区别肺内良恶性病灶,还可以对肿瘤进行准确的分期,指导进一步的治疗。该技术是影像学与细胞生物特征的结合,与CT和MRI成像有着完全不同的显像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