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事非经过不知难”一妇婴医生当患者

2010-09-25 240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西院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西院 前往主页

  看病难,固然有资源不足、体制不畅等原因,也有医院就诊流程不合理、医生服务不到位等原因。对于前者,本轮医改正从加大投入、加快改革等方面逐步改良,而后者的改善,尤需广大医务工作者发挥能动性,主动参与。
 
  常言道,“事非经过不知难”。一妇婴的医生们以普通病人的身份,挂号、等候、问诊,体验患者的“不容易”、“烦躁”乃至“愤怒”,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换位思考,从中获得的感受也分外深刻。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医疗是医生、病人共同面对疾病、彼此充分合作的人道事业,假如医生们在诊治时能想到患者的难处,把面前的患者当成家人、好友甚或是自己,那么不但大处方、大检查会绝迹,医院的各种服务和流程也不难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一妇婴的经验,对上海其他医院乃至整个服务行业,都是一个珍贵的启示,其道理正在于此。
 
  7月22日9点刚过,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放射科医生张海霞脱下白大褂,“冒充”普通患者,走到熟习的门诊处。候诊区域内虽通透亮堂,但现有的椅子明显不够用,谁坐谁立,成了大难题。一张椅子上,男性家属坦然坐着等待,手里玩弄游戏机;旁边走廊上,准妈妈捧着大肚子,吃力地站着候诊。张海霞掏出小本子,细心地将眼前一切记录下来,并向门诊负责人反映了情况。
 
  不托熟人、不找关系,让医生看一次病、当一天患者。这样的做法并不是噱头。近来记者了解到,第一妇婴保健院为完善服务理念,让医生“换位”体验,找寻自己服务中的不足。许多医生头一遭感叹:排队真无奈,候诊很煎熬,医生较冷淡,看病不容易。这些感受形成了两份报告,成为医院进一步改良服务的动力源。
 
  “潜伏”体验患者之苦
 
  “脱下白大褂,当一天患者。”一妇婴党委书记黄红告诉记者,这个点子事出有因。有一次,患者投诉资深医生态度冷淡、缺乏笑容。资深医生气直理壮回应,“我性格内向,平日就不大爱笑,对着患者更笑不出来。”院领导由此意识到,仅凭口头上的教育,无法调动医护人员主观能动性;若能换位直观体验一番,医生也许会真正了解病家的所需所想。
 
  作为还是“生脸孔”的新员工,张海霞便这样被挑选成为“患者”。前段时日,她和其他几名新员工体验问诊,并记录下医院不足之处——
 
  门诊大厅内,咨询和挂号队伍望不到头,丈夫们用双臂紧紧护着准妈妈的腹部,生怕在拥挤的人群中有个闪失。“患者”张海霞走进门诊大厅没有头绪,竟不知道挂号前要去咨询台拿号,心急火燎拿了预约号就去排队。15分钟后总算挂到号了,张海霞直奔五楼候诊室,发现这里竟像放映大片时的电影院一样人头攒动。她在导诊护士处问是否在此等待,一位老师用上海话快速地讲了几句,没等她听清已扬长而去。
 
  等了45分钟,终于坐到医生面前,心里憋了好多话要问。可医生面无表情不抬头,前后不到5分钟,拿着医生开的处方和化验单,只好再一次站到排队付费的行列中。
 
  部分辅助检查科室空间狭小,登记病人却不少。门诊区域内,女厕所总是不够用,穿着白大褂的女医护人员、大腹便便的准妈妈们一同焦急地等候着;至于想要如厕的男士们,只得自己到外面去找。
 
  “取经”他院温馨举措
 
  “当一天患者”的活动,不仅局限在一妇婴本院内。
 
  不久前,一妇婴派出11名医护人员,在6家兄弟医院当了一天患者。“患者”真切感受到,医院业务量日益膨胀,多家医院面临相同 “症状”。例如,就诊等待时间过久、检查预约时间太长、医院标识不够清晰、部分医护人员态度生硬、护士缺乏“一针见血”的操作水平。不过这些“患者”也欣喜发现:不少兄弟医院动足脑筋为病人提供方便,有一些创意之举为自家医院提供了珍贵的“他山之石”。
 
  收费窗口旁放小笔筒,堪称一例。对妇科产科的检查来说,不少病人都有相同经历,拎着提取标本走来走去,付款拉卡甚为不便。在某产科特色医院,每个收费窗口前都摆放一个小笔筒,上面标明“试管暂放处”。小小细节改变,让病人避免了一手持标本、一手忙掏钱的窘态。
 
  一些医院在候诊处贴上标识:“孕妇等候区家属不陪同”,可确保孕妇有足够的候诊区域和位子。漫长候诊时间里,有的医院播放科普宣传片,有的医院请专家作专题讲座……环境少了一份嘈杂,多了一份温馨,可谓一举两得。
 
  另外,挂号凭证上印好就医科室、所在楼层,病区膳食间微波炉有专人负责清洗,门诊挂号用短信提示排队等待时间等,同样令病人就诊更加方便。
 
  体验促转医生观念
 
  上述两份“患者”体验报告,经一妇婴院内信息化系统公布,顿时在医护人员中造成轰动,促使不少医生的观念发生改变。有医生谈及,以往一直感觉问诊量越来越大,看病累得头也抬不起来,饭也没有空吃,还谈什么改善?看见同行体验才知道,病人寻医问药不仅需要精湛技术,更需要温馨备至的服务。
 
  于是,一系列改变就此启动。首先要改的,是就诊环境。有60年历史的一妇婴,空间狭小局促,病人甚觉不便。医院尽其所能,利用导诊先疏导病人,在诊室门口开辟第二候诊区,使候诊显得有序。在辅助检查诊室前,三排沙发软座被整齐摆放,让病人得以适时休息。其他医院的温馨之举,也被“移植”在一妇婴内,以便很大程度方便病人。
 
  硬件改善之际,服务软件也跟着升级换代。记者了解到,一妇婴在全市创新提出“产科一贯制”服务,即一组医生面对一组病人,让病人问诊不觉盲目无助。较近,医护人员还主动提出“微笑服务”理念,力争在临床上稍多点笑容、稍多些解释、多一句问候,用微笑消融病人的怒气、怨气,建立和谐亲近的医患关系。
 
  “过去医院获取患者就医感受,主要通过调查检测表,主管部门质量检查等途径,数据翔实,感受却不直观。”黄红说,医生“当了一天患者”后,医护人员有了较直观感受,服务观念的转变动力更足了,成效也更好。这样的体验活动今后还将持续,不断督促诊疗服务趋向完善。

医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