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肝病科研究团队发现并报道了一种新的遗传性肝病,这一成果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及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医学院病理系多家单位合作完成,并于7月31日在线刊登于BMJ旗下的全球知名遗传病杂志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该研究揭示了一种新的遗传性肝病,致病基因为ZFYVE19,临床表现为先天性肝纤维化、硬化性胆管炎和高GGT胆汁淤积症。
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儿童肝病的疾病谱在数十年间发生了巨大转变,由原来以传染性肝炎为主,逐渐转变为以遗传性肝病等罕见病为主。作为国内很大的儿童肝病诊治和研究中心,我院肝病科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立足于临床病人的科研中收获了诸多成果。2017年王建设教授领衔的肝病团队鉴定了MYO5B缺陷引起的低GGT胆汁淤积症谱系,被国际上公认为家族性胆汁淤积症6型。今年3月,该团队又在国际上率先报道了一组由USP53缺陷引起低GGT胆汁淤积症谱系,详细阐述了该病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征,并揭示了这一新基因与已知低GGT胆汁淤积症致病基因TJP2的潜在关联。而近期报道的ZFYVE19则是全球首先关于该基因致病的报道,临床上表现为先天性肝纤维化、硬化性胆管炎和高GGT胆汁淤积症。
探索真理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创新性越强,研究难度越大,耗时越长。从初次通过二代测序方法从病人中筛选出ZFYVE19,到研究成果被认可并发表,历时漫长的6年时间,经历了多位研究团队成员的接力攻关。由于既往对于这一基因功能的研究十分有限,初期在国际学术会议进行报道时受到了业内学者的较多质疑。为了寻找致病证据,课题组研究人员积极收集更多病例、随访病人,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家系证据;与华山医院、仁济医院合作,收集病人肝移植术中的组织样本进行研究,证明在病人中该蛋白表达缺失;与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医学院病理系合作,分析研究病人肝组织的病理特征,从病理特征推测此病应该是纤毛病,终于找到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线索;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通过细胞系模型和病人来源的诱导干 细胞实验证实ZFYVE19变异影响纤毛形成,首先明确该基因与纤毛形成的直接相关性;与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合作,发现ZFYVE19基因的数据库注释存在缺陷,从而导致这一基因在测序分析中容易被忽略,作者通过该基因转录和蛋白翻译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对该基因的翻译起始位点进行了新的注释,故而至今才被学术界揭示,克服了注释错误对研究造成了多重壁垒。在多方协助、共同努力下,课题组克服重重困难,历时多年的研究成果终得以获得业内专家认可,也代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肝病科的专业研究水平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