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上海曙光医院:清热解暑,健脾利湿——小暑节气时令门诊养生需知

2023-07-13 736
上海曙光医院 上海曙光医院 前往主页

节气小百科

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交小暑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的7月6日至8日左右,小暑前后的天气多变,以“出梅入伏”为标志。

《说文》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小暑有炎热之意,气温上升,此时天气尚不十分热,为初伏前后,紧挨着就到一年中热较盛的大暑时节。农谚有“伏天的雨,锅里的米”之说,寓意小暑降雨频繁,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对棉花等旱作物则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而暑热湿邪夹杂而至,在运动方式和强度上尤其需要注重舒缓和适度,饮食上宜清淡、辛辣,重视固护脾胃。

节气养生

适度运动,舒缓为要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容易出汗,而汗为心之液,故许多人此时会出现失眠多梦,烦躁易怒等症状,因此小暑尤其需要注意养“心”,调养心神,提醒自己莫生气,舒缓情绪,使气血和缓,尽量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方式,如八段锦、快走、慢跑、骑车、太极等,避免过度出汗耗伤津液。

户外运动尽量避开烈日直射的正午,应在早晚气温相对较低的时候进行,如气温过高可以选择通风良好的室内场所,避免中暑和脱水的发生。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切勿在空腹、饱食、过度劳累或饮酒后运动,不利于身体健康。

饮食清淡,少食辛辣

暑热湿邪渐盛,湿易困脾,人们容易出现神疲困倦、不思饮食等症状,饮食上遵循清热解暑,健脾利湿的原则,可以饮用绿豆汤清暑热、静烦热。

此外,酸梅汤也是夏季较为常见的饮品之一,可以起到生津止渴的功效,夏天本来就容易出汗,而汗液是人体津液的一部分,如果过度汗出,津液受损,可能引起口干燥热,而酸梅汤中的乌梅和冰糖,一甘一酸,甘酸化阴,刚好可以补充我们丢失的津液,也可以加一点甘草,加强补益脾气,清热解毒之功;如果遇上积食,还可以加点山楂消食化积,夏季食欲不振的时候也可以这样配伍。

小暑时节还应注重健脾利湿,宜食用薏苡仁、赤小豆、芡实、山药、冬瓜、荷叶等食材。饮食上少吃肥甘厚腻、辛辣刺激之物,如生葱、生蒜、芥末、辣椒、茴香、桂皮等,以免滋生和加重身体内的湿热,同时也不宜过食冷饮(如雪糕、冰砖、冰棒、冰冻饮料等)及过度贪凉,容易损伤阳气,以致痰湿内生。

按揉内关,宁心安神

小暑时节的暑湿之气容易使人烦闷,出现疲乏、心慌、口渴及失眠等症状,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这是因为暑热之气易影响脏腑功能,以致心神不宁,脾失健运, 一个在家就能做到的小妙招——按揉内关穴。

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上的穴位,位置就在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约为食指、中指及无名指三指的宽度,或取腕横纹至肘横纹的1/6即为2寸),正中可以摸到两条肌腱的中间(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用大拇指或食指指腹,置于内关穴处按揉,力度适中,以穴位处出现酸胀感为度;每个穴位按揉120-160次(2-3分钟左右),每日2次,可以起到宁心安神,理气除烦的功效。

6月21日,我院在夏至当天开出“时令门诊”,分为春夏秋冬贯穿全年,给出市民及患者中医养生、中医治未病以及中医综合疗法的个性化诊疗模式。

时令门诊根据患者体质,为患者给出当前时令较适合的养生干预方案,将中医养生文化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使老百姓更多地接受中医简便验廉的治疗方法。

时令养生

夏季:夏季腠理开,汗液外泄,汗为心之液,心气较易耗伤,夏季养生重在静心,夏季要做到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使心神得养。可取阴陵泉、三阴交、百会等穴位,佩兰、藿香等药物,共凑清热祛湿、养心安神之效。

1.艾灸:大椎、命门、中脘

2.穴位贴敷:气海、脾俞、足三里、阳陵泉、支沟、曲泉

3.穴位埋针:阴陵泉、三阴交、百会、内关、少冲

4.夏茶方:金银花、淡竹叶、芦根等

5.足浴方:佩兰、香薷、藿香等

6.香囊:艾叶、菖蒲、艾草等

7.药膳:绿豆薏米粥

材料:绿豆,薏米。制法:薏米、绿豆洗净,泡水2小时备用;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煮开;转小火边搅拌边熬煮半小时至熟烂,即可食用。

医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