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上海市胸科医院学科诊疗模式(MDT),为患者提供“环绕式”精细准确医疗服务

2022-02-14 714
上海市胸科医院 上海市胸科医院 前往主页


(本文来自上海市胸科医院,原文转载自上观新闻,作者黄杨子)

上海市胸科医院学科诊疗模式(MDT),为患者提供“环绕式”精细准确医疗服务

 

   12个MDT门诊和3个MDT病房,解患者燃眉之急外,这家医院还有特别收获

   上海市胸科医院门诊大楼4楼角落里,有一个特别的诊室:蓝底白字的“多学科诊疗中心”铭牌旁,还有12张工整排列的海报。午间时分,有路过的患者驻足细细查看后惊叹,“这可都是有名专家,怎么都一道组团来开门诊了!”


   话音未落,有患者拿着厚厚的病史材料从紧闭的门内走出。周三,是许多医生的手术日和专家门诊日,来自纵隔疾病多学科门诊的5位医生,牺牲了短暂的午餐时间,争分夺秒为近10个辗转求医的患者家庭答疑解惑。


   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让专科愈发精细化。随之也带来新问题:不少患者看病时“迷路”——以肿瘤为例,良性还是恶性?手术还是放疗?哪些多发结节需要处理?高龄患者伴有其他疾病怎么办?患者往往多次奔波于不同医院的不同科室,耗费大量成本。


   能否让病人看病挂一次号,“一体化”解决患者就医难,而且也让精细准确医疗服务从门诊走向病房,从临床走向研究?在12个多学科诊疗门诊(MDT门诊)和3个多学科整合病房(MDT病房)的探索中,上海市胸科医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医生在线书眼镜


   让“不解渴”的会诊固定成门诊

   19岁的小薛患上了非精原细胞肿瘤,“由于恶性程度较高,手术难度大,且术后极易复发,许多患者预后不佳。”胸外科主任医师、纵隔亚专科主任茅腾介绍,为了让小薛延续生命,并获得远期生存质量,一次长达30余分钟的MDT门诊为其“量身定制”了个性化治疗方案。


   胸外科、呼吸内科、放疗科、病理科、放射科……专家们各抒己见,较终确定了化疗+手术+局部放疗的“三明治”治疗策略。一周后,不但完整地为小薛切除了肿瘤,还有效控制了病情复发。新的一次检查结果显示,小薛的身体恢复良好,重返校园。


   这是较早的一个提出开设MDT门诊的团队。茅腾坦言,哪怕进入治疗阶段,穿刺、化疗、放疗、手术……病人家属的精疲力竭,他都深深看在眼里。自2013年起,科室每月举行一次多学科讨论,但大家始终觉得“不解渴”——每周一次MDT门诊就这么敲定下来了。


   MDT门诊与会诊有何不同?“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员。”呼吸内科主任钟华是肺部多发结节MDT门诊的牵头人,“不少患者诉苦,不同专家的说法不一,不知听谁的好。”因此,自去年3月至今,已有近150名患者在该MDT门诊呼吸内科、胸外科、放疗科、放射科等专家的共同细致诊断中获益。2019年,徐阿婆因早期肺腺癌进行了治疗术,但2020年底随访时,又发现了双肺多发结节。极度焦虑的她在胸科医院得到了想要的答案:通过对比既往CT影像,MDT团队明确了徐阿婆的双肺结节为原发性,排除了转移可能。“这类患者虽然肺部结节很多,但就像‘杂草’,有些已经长大且变坏,需要立刻‘斩草除根’;有些处于‘萌芽’状态的需要定期随访。”听完解释,徐阿婆如释重负。


   从MDT门诊到MDT病房

   “这是一场自下而上的主动改革。”胸科医院院长潘常青如此评价道。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上,技术、服务、科研必须并行,“从患者跟着科室跑,到医生围着疾病转,内科、外科、医技部门都有着高度积极性。”

门诊一体化了,之后的治疗呢?“那些病情较复杂、在院时间稍长的患者,以往可能在穿刺、放疗、化疗、手术等阶段入住不同科室的病房,排队和周转费时费力,我们希望能一步打通壁垒。”胸外科副主任、食管亚专科主任李志刚说。


   2020年底,“食管肿瘤整合病房”正式挂牌,“MDT病房”让60岁的魏老伯再次成为受益者:5年前,他被确诊为中晚期食管癌,出现体重锐减、吞咽困难等情况。专家们共同制定了“新辅助同期放化疗后再行手术”方案,“在病房里,胸外、放疗、呼吸内镜、放射、病理甚至中医和核医学等科室的专家我都能见到,年前新的一次随访的各项检查指标都在正常值。”魏老伯高兴地说。


   据悉,胸科医院目前已设立食管肿瘤、纵隔疾病、瓣膜中心等3个MDT病房,一年来收治患者500余人次。去年3月,来自新疆的小何被确诊为纵隔卵黄囊瘤,恶性程度极高、生长速度快、易复发转移。全国病友群口口相传的“上海MDT门诊+病房”让小何看到了希望,较终,通过诱导放化疗及治疗性切除手术,他的身体目前恢复良好。


  临床与科研互相成就

   一张院内就诊地图徐徐铺开:门诊衔接住院病房,MDT贯穿全程。在对患者的高品质、人性化医疗照拂背后,专家们更瞄准了MDT模式带来的科研驱动力。


   目前,许多疾病的诊疗指南和共识来自西方,想探索中国自主创新的器械、药品,并评估综合治疗的效果和副反应,离不开多学科协同与医工交叉。在胸科医院,这样的多学科临床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在李志刚团队,10余项食管相关临床与基础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上海市食管癌特色专病队列数据库”更被列为本市《促进市级医院临床技能与临床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关键支撑项目;


   在肿瘤科主任陆舜团队,针对不可切除胸膜间皮瘤(MPM)的患者,团队加入一项 21个国家、103家研究中心的研究,比较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与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或卡铂方案的前列治疗总生存期(OS),促成国内较早的一个“双免疫”疗法获批;


   心脏中心主任、心内科主任何奔和心内科冠心病亚专科主任沈玲红,带领团队与放射科合作,针对支架内再狭窄(ISR)的重要高危因素——冠脉严重钙化进行研究,提出介入术前应准确评估病变的钙化程度,建议“非心电门控胸部CT平扫”在将来可以和“冠脉CTA”一样,成为临床评估冠状动脉钙化的常规方法……


   MDT模式,正在胸科医院悄然打破医生的惯性。“一场双赢的探索让大家满怀激情,以问题为导向,将为群众办实事真正落到了实处。”胸科医院党委书记郑宁表示,“未来,MDT模式还将延伸至预防、治疗到康复的全健康管理周期,让‘环绕式’诊疗守护百姓健康。”

 

 

转载自公众号:上海市胸科医院

原文发布:上观新闻

原作者:黄杨子

本文转自医院官网/公众号,本信息是为了给患者提供帮助,没有商业性质,如有侵犯权利,请告知下架

医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