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1月18日是9个“世界慢阻肺日”,为贯彻落实国家《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有关要求,推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工作,提高广大群众对慢阻肺预防与治疗意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携手老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开展了以“改善慢阻肺生活,无论何人与何地”为主题的大型义诊健康宣教活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可预防和治疗的疾病,以持续性呼吸系统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通常由大量接触有害颗粒或气体引起,也被称为呼吸道疾病中“不动声色”的隐形杀手。据统计,我国目前慢阻肺患者已超过1亿人,成为仅次于高血压、糖尿病的中国第三大常见慢性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活动中,李瑛主治医师现场进行了慢阻肺基本知识讲解;罗百灵教授、唐勇军教授、秦岭副教授、何白梅副教授、郑智远副教授、王丽静副教授组成的专家团为患者进行了义诊及现场咨询答疑,并免费为患友进行呼吸气道慢病诊前风险评估问卷调查,部分病友获得了免费吸入药物。
此次活动吸引了百余名病友来到现场。许多病友和家属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听课了解了慢阻肺的相关知识,知道了预防加重的方法,建立了对抗疾病的信心。
罗百灵教授表示,我国是慢阻肺大国,且随着吸烟人群的增多、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因素,未来我国慢阻肺的防治将会更加严峻,需要人群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因此健康宣教必不可少。我院每年都会举行大型义诊宣教活动,旨在提高公众对慢阻肺的认识以及早期诊疗。科普贴士:
任何有呼吸困难、慢性咳嗽或咳痰、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病史和/或接触该疾病危险因素史的患者均应考虑慢阻肺。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其他危险因素包括环境暴露如生物质燃料暴露和空气污染、基因异常、肺部发育异常和衰老。但慢阻肺往往起病隐匿,早期治疗可降低死亡率。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变得十分重要,而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对于40岁及以上伴有慢阻肺主要症状及有危险因素者,应警惕慢阻肺,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肺功能检查。
一旦被确诊为慢阻肺,患者就需要接受长期吸入药物治疗,吸入支气管扩张剂是较核心的治疗措施。急性加重患者要及时住院治疗。同时慢阻肺患者需要做好长期自我管理,可在医生指导下戒烟、接种流感和肺炎球菌疫苗、坚持长期规律用药、合理膳食、适量的康复训练、长期家庭氧疗等,这些措施均可有效减少急性加重和住院次数,减轻症状,维持病情稳定,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