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风湿免疫科
风湿免疫科

学科简介:1988年范永升教授远赴日本佐贺医科大学留学,学习和研究“胶原病”的防治,为科室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90年归国后,致力于风湿免疫病中西医结合防治,并于1992年成立了风湿病科的前身“风湿免疫类疾病专科门诊”;经过近11年的努力畴备和人才培养,于2003年风湿病科在浙江省新华医院正式挂牌成立。科室自组建以来,在范永升教授的带领下始终秉承“传承、包容;仁爱,团结”的理念与文化内涵,历经李永伟、王新昌两代科室主任,诊治了一批又一批风湿病患友,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和良好口碑。风湿免疫科目前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中西医结合特色鲜明的国家重点专科。

诊疗范围:科室诊疗范围涵盖了现代医学的“风湿免疫性疾病”和传统中医的风湿“痹病”范畴。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硬化症、成人still病、硬皮病、骨关节炎、白塞病、系统性血管炎”等多发病及疑难危重病的诊治;传统中医范畴的风湿痹病:如“阴阳毒、尫痹、燥痹、大偻、肌痹、骨痹、皮痹、孤惑病、产后风湿病、颈肩腰腿痛”等风湿痹病。 

学术地位:风湿免疫科目前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中西医结合特色鲜明的国家重点专科。科室是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及浙江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科室建有免疫实验室、范永升名中医工作室及风湿病研究室。

特色医疗:1.风湿病发病的风险评估(治未病):根据家族史、发病前症状、辅助检查指标、个人生活环境及习惯等方面,对风湿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的发病可能性作出科学合理地评估,从而做到在风湿病发病早期或发病前进行干预,以期达到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生,即中医的“治未病”思想。 
2.中医药的增效减毒:风湿病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需长期服药,甚至终身用药,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副作用明显,采用中医药的整体观与个体化的联合治疗,可以减少西药的副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中医药外治:风湿病多以关节症状为主,科室根据患者症状的不同,进行辨证施治,选择不同的外治法进行个体化针对的有效治疗,如自制膏药外敷、腊疗、薰蒸、针灸、火罐、中药足浴等中医药特色处治法。科室还引进了针刀镜、结肠透析仪等现代治疗设备,对治疗风湿类关节炎、痛风、慢性肾衰竭具有较好疗效,同时结肠透析仪可以降逆泄浊,降低血肌酐和尿素氮、尿酸等人体有害毒素。

技术优势:科室历史悠久,人员配备合理,设备齐全先进,中西医结合优势明显:1. 中医药联合西药,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风湿病能够较好地起到增效减毒作用,并已得到临床与科研证实; 2.科室及医院开展了抗核抗体、ANCA、CCP抗体、抗心磷脂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检测、关节核磁共振、肌骨超声、关节腔穿刺、唇腺活检等诊疗项目,注重风湿病的早期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3.核磁共振、肌骨超声、甲壁微循环仪、针刀镜等现代医疗技术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疗和病情评估,改善患者预后;4.生物制剂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病的治疗,快速起效,副作用小;5.内外兼治、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难治性关节炎。

科研成果:近年来,科室在学科带头人范永升教授的带领下不断发展与突破,先后承担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国家“十一•五” 和“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4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3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教育厅及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10余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1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各类省部级成果奖9项。在国内外各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种,在行业内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
展开
收起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医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