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走近新华医院2021年度“杰出青年”——麻醉与重症医学科王艳
杰出青年王艳
王艳医生硕士、博士期间一直跟随导师江来教授,从事急性肺损伤和肺纤维化相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一直兢兢业业,勤奋努力,踏实奉献,奋勇争先。
王艳,女,1991年出生,于2017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硕士学位,2020年继续攻读麻醉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科主治医生。2019年获评“上海市优良住院医师”,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主持国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
恪尽职守,为手术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
王艳医生师从麻醉与重症医学科江来教授,始终专注于从事急性肺损伤及肺纤维化领域相关的研究,目前以前列作者(包括共同前列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累计影响因子达30余分。论文成果分别被国际重症医学领域知名杂志Crit Care Med和中科院分类一区杂志Theranostics收录,被评为“上海市优良住院医师”,同时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获得国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资助。
说到麻醉工作,老百姓往往以为“麻醉不就是打一针吗?好像没多么重要”,其实情况恰恰相反。麻醉医生的责任重大,在为手术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麻醉医生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护,维持他的生理平衡、循环稳定、各种脏器的有效灌注,更能妥善处理各种突发情况。一旦患者出现血压、氧饱和度、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波动时,麻醉医生必须在分秒之间做出正确的判断,立即行动,挽救生命。除了防范麻醉相关并发症,麻醉医生还要帮助患者减轻疼痛,舒适地度过围手术期,使他们加速康复。
从某种程度上说,麻醉医生的技术储备、应变能力和责任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外科手术的成败。做为新华医院的麻醉医生,他们承担从新生儿(甚至早产儿)到高龄患者的麻醉工作,面临很多挑战。从儿外科到危重产妇救治中心,从普外科到神经外科,从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到心脏大血管手术,无论手术种类多么复杂,病人情况多么危重,在科主任的带领下,包括王艳在内的麻醉医生致力于为他们提供安全保障,使病人转危为安。
当一名合格的麻醉医生,除了过硬的专业技术,健康的体魄和强大的心理素质也不可或缺。麻醉医生工作强度大,除了择期手术,还要完成各种急诊或各种突发的抢救工作,精神和身体要做好随时作战的准备。同事们对王艳印象是胆大心细,做事干练,乐于助人,性格开朗。遇到危重患者抢救她总是冲在前面,哪里需要帮助哪里就能看到她的身影。在住院医生期间,她踏实肯干,获得了一致好评,被评为“2019年上海市优良住院医师”。她在后续的工作中更是积极学习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可视喉镜及纤维支气管镜插管,B超引导下小儿深静脉穿刺等麻醉新技术新方法,精益求精,不断提升自己。
从手术室拓展至手术室外舒适化医疗,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为了响应医院快速发展的号召,在科主任江来的带领下,2021年3月王艳参与了麻醉评估门诊的创立和建设,为患者提供相关的麻醉知识科普、麻醉前用药指导以及基础疾病检查的补充建议,并且进一步优化了无痛胃肠镜诊疗流程,为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万事开头难,在麻醉评估门诊开创初期,王艳作为前列批看门诊的医生,集思广益,将看麻醉门诊的患者分为“A、B、C”三类,简明易懂,方便了后续同事进一步的工作。
一位每年都要做无痛胃肠镜检查的张爷爷告诉我们他现在的就医体验,在评估门诊的时候就完成开单和缴费,特别方便!如果有些检查还不完善,门诊的医生也会耐心地告诉他该怎么办,而且还告诉他现在吃的药哪些能吃,哪些当天要停,再也不用当天手忙脚乱了。
这项利民活动突破了每月门诊量2000人次,无痛胃肠镜的检查量也比去年、前年每月同比增长了20%,同时纳入了无痛取卵、无痛人流、小儿眼底检查这些患者的麻醉评估,为这些患者提供实实在在的舒适化医疗。王艳作为前列批在麻醉评估门诊的医生,细致耐心,循循善诱,为麻醉科在老百姓中树立了优良的形象,得到了患者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永葆初心,一路前行
作为一名麻醉医生,王艳始终怀着真心、诚心、爱心,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技术水平,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全身心投入到热爱的工作中,为患者的健康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转载自公众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来源:麻醉与重症医学科、党委宣传部
本文转自医院官网/公众号,本信息是为了给患者提供帮助,没有商业性质,如有侵犯权利,请告知下架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