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烧不消退,原来它作祟 聊一聊“肝脓肿”那些事儿
小刘在半年前某日,突然感觉一阵阵怕冷,牙齿不由自主咯咯响,量了量体温,40℃,奇怪的是,除了发烧,没有任何不舒服,肯定是受凉了,他拿出芬必得吃了一粒,不一会儿出汗了,体温正常了,看来是感冒了。较近太忙,大概是太累了。可奇怪的是,第二天、第三天、一连七天都有发热!每次吃了芬必得都能退热,几个小时后再次发热,太蹊跷了,于是小刘来到我院发热门诊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后发现,小刘肝右叶三处囊实性块团,较大者41×38mm,中央有液化。进一步排除了恶性肿瘤,考虑肝脓肿。思虑再三,小刘还是不愿意穿刺引流。
于是,医生采用内科治疗,积极抗感染,同时服用中药汤剂,2天后终于退热了,三个月后复查,脓肿全部消失。目前随访半年,病灶没有复发,小刘已经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
小刘的发热不寻常
究竟怎么回事儿
龙华医院感染科
王俐琼副主任医师与叶思雯医师
带大家了解一下肝脓肿
肝脓肿有哪些症状
发热、寒战和腹痛是典型的三联征。
◆发热是肝脓肿较常见的症状,尤其是老年人中,可能是肝脓肿的现有表现。
◆部分有胆道疾病的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痛和黄疸。
哪些人群容易发生肝脓肿
◆糖尿病是肝脓肿的高危因素。糖尿病患者易并发细菌性肝脓肿(8.3-44%),肝脓肿和糖尿病为姊妹病。血糖控制不佳,不利于肝脓肿的吸收和愈合。
◆胆源性肝脓肿:胆道相关疾病,如胆结石、胆囊炎、肝胆恶性肿瘤的患者均易发生肝脓肿。
◆免疫低下人群:艾滋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接受化疗、生物制剂治疗的患者均是高危人群。
肝脓肿的感染途径
由于肝脏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双重血供,并通过胆道与肠道相通,因此,当存在胆道梗阻、全身性感染、外伤以及大手术后,或者伴有糖尿病等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可通过以下途径引起肝脓肿:胆道系统、肝动脉、门静脉、肝外伤、肝周组织感染。
肝脓肿如何诊断
◆ 超声作为无创简便的检测方法,可以为肝脓肿进行定位和定性诊断,其敏感性高达96%。可以观察脓肿形态、位置、大小、数量、液化和分隔情况以及脓肿周围有无重要血管结构,已成为肝脓肿优选的检查方法。
◆ CT诊断肝脓肿比超声更敏感、高达98%。
肝脓肿怎么治疗
◆ 急性期:炎症尚未形成液化以及多发性小脓肿,积极采用大剂量有效抗菌药物和全身性支持疗法,抗菌药物的选择需要覆盖肠杆菌科细菌、厌氧菌、肠球菌, 疗程4-6周,炎症多能控制。
◆ 脓肿直径为5-10cm,需要进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
◆ 如有脓肿穿刺至胸腹腔或胆道,应立即手术。对于胆源性肝脓肿,在炎症控制后,也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中医有什么特色治疗
肝脓肿古称“肝痈”,属于疮疡范畴。主要病因是由于膏粱厚味、嗜酒过量、胆失洁净等原因,导致肝失疏泄,湿热火毒蕴结,热盛则肉腐,血败则成脓。中医治疗主要包括内治与外治。
内治:根据病情主要分期辨证论治。初期:寒战和高热是较明显的症状,反复发作。此时气滞毒蕴,脓未形成,治法以理气解毒为主,多选用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甘露消毒丹等。常用的药物如柴胡、黄芩、金银花、连翘、栀子、天花粉、生大黄等;脓未成者,给予通络散结药物促进脓液形成,如排脓汤、排脓散之类;如果脓已形成,壅聚腹内,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尽早穿刺,使脓出即愈;后期,患者正气亏虚,应已扶正托毒为主,鼓舞正气,驱邪外出,同时促进创面愈合,多选用黄芪、党参等益气健脾之品。
外治:肝脓肿的全程均可选用中药清热膏帖外敷促进消散。早期耳穴和穴位敷贴可以起到疏肝理气,活血通络的作用。后期穴位定向透药益气扶正,有助于提高免疫功能,加快病灶愈合康复。
中西医联合,精细准确分期,内外合治,疗效卓著,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明显缩短病程,减轻抗生素毒副作用,广受患者欢迎。
专家简介
王俐琼
王俐琼,龙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擅长急慢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肝脓肿以及肝肿瘤综合治疗。
专家门诊时间:
周二上午、周二下午(徐汇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