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较后一个节气,时间上也正值三伏的“中伏”前后,这个节气的来临意味着高温酷热、雷雨频频,万物生长迅速,古代诗人有云: 南州大暑何可当,雪冰不解三伏凉。可见大暑之酷热难耐,因此大暑时节比平时更加需要重视养生防病。
大暑三候知多少
一候腐草为萤
囿于时代局限,古人认为,萤火虫由腐草和烂竹根而化生。在大暑时,萤火虫在此时孵化出壳,用二十余天的生命照耀人间,而后在夏末初秋,剩下残骸于枯草堆中,它们光彩绚烂地经历短暂的一生后,等待来年再次腐朽重生,这是自然万物的生死规律,蕴含着天地的阴阳之道。它们选择在较炎热的时候来到人间,给人间带来无上浪漫和清凉,亦是给酷暑难耐的百姓以静心消暑的消遣。
二候土润溽暑
即土湿浸润,天地中湿热盛。溽暑,言暑湿之气,指盛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四之气,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天地之间热浪滚滚,夹湿而行,人体也易感此类邪气,容易闷得令人喘不过气来,如在蒸笼之中,也容易出现多汗、口干、大便黏腻等湿热内蕴的表现。
三候大雨时行
是指大暑时节会常有大的雷雨出现,一方面会增加潮湿之气,另一方面,这大雨也可以使暑气减弱,天气开始向秋季过渡。前候是湿暑之气蒸郁,今候则大雨时行,以退暑热之气。
节气养生
避暑防中暑
一些体温调节功能较差的人,在高温环境中很容易中暑,而大暑是四季中阳气旺盛的时候,骄阳似火、湿热难耐,所以要尽量避免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更不要在阳光下做剧烈运动,白天要少量、高频地补充水分,如果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中暑症状,要尽快转移到通风阴凉处,进行救治。
大暑情志调节养心
炎热的夏季属火,火气通心,上扰心神,导致这个季节的人们容易烦躁不安,应以“养心”为主。需要安神定志,平心静气,可以适当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如散步、游泳等。舒畅心情,安神调心,使气血和缓。
大暑食疗
大暑时节,汗出不断,阳气外泄,加上现代人解暑爱喝冷饮、吹空调,容易造成阳气的虚损。民间习俗是趁此季节,进食补虚治劳、充长形气的羊肉。但是并非人人都适宜。食疗方:新鲜羊肉500克,生姜3片,白萝卜200克,山楂3克。炖煮煲汤至软烂。
功效:羊肉辛温,暖中补虚,治虚劳寒冷,五劳七伤。
注意:感冒咳嗽的、阴虚火旺体质的人群,不宜进食羊肉。
此外,针对这个季节汗出过多,心阴受损,偶有心悸胸闷、烦躁失眠、口干咽燥的,可以煲养心汤适量食用。食疗方:百合15克,麦冬10克,石斛10克,白木耳泡发50克,莲子15克,炖煮煲汤食用。
功效:养心安神,清热除烦。
大暑茶饮
大暑节气有喝伏茶的习俗,古时的伏茶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有清凉祛暑的作用,对于暑天内热明显,口干口苦、大便不畅、小便黄的人来说比较适合;另外湿气偏重,口黏、胃口变差、四肢沉重的人群,可以选择薏苡仁、藿香、佩兰、芦根等泡茶饮。
茶饮 :
1.金银花3克,夏枯草3克,甘草2克,淡竹叶3克。泡茶饮,适用于暑天内热偏重的人群。
2.薏苡仁10克,藿香5克,佩兰5克,扁豆花3克,茯苓5克(打粉)。泡茶饮,适用于暑天湿邪偏重的人群。
大暑穴位养生:
大暑时节,暑气蒸腾,汗液较多,中医传统理论认为,汗为心之液,耗伤太多汗液容易影响心脏功能,同时湿邪较盛,因此需要健脾化湿。所以我们可以选择以下几个穴位进行按摩:
神门穴:
神门,此穴为手少阴心经的穴位。神门穴有镇静、安神、宁心、通络作用,主治: 心痛、心烦、高血压、胸胁痛等。有清心泄热,宁神开窍等作用。其位于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凹陷处。按揉5-10分钟。
丰隆穴:
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又联络脾经。此穴能调治脾和胃两大脏腑,有很好的除湿祛痰、健脾和胃的效果。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丰隆穴的肌肉丰满而隆起,按摩时可用按摩棒,或用指节重按。
6月21日,我院在夏至当天开出“时令门诊”,分为春夏秋冬贯穿全年,给出市民及患者中医养生、中医治未病以及中医综合疗法的个性化诊疗模式。
时令门诊根据患者体质,为患者给出当前时令较适合的养生干预方案,将中医养生文化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使老百姓更多地接受中医简便验廉的治疗方法。
时令养生:长夏
长夏养生在脾胃,祛湿健脾,避免湿热之邪常乘虚而入。可取阳陵泉、承山、丰隆等穴位,太子参、白术等药物,共凑益气健脾,祛湿化痰之效。
1.艾灸:丰隆、阴陵泉、大椎
2.穴位贴敷:丰隆、阴陵泉、承山
3.穴位埋针:阳陵泉、承山、丰隆
4.长夏茶方:太子参、扁豆花、青皮
5.足药浴方:藿香、佩兰、白术等
6.香囊:霍香、丁香、木香等
7.药膳:赤小豆黄瓜煲排骨汤
材料:黄瓜,赤小豆,排骨,蜜枣,陈皮,生姜。制法:将赤小豆、蜜枣、陈皮洗净,陈皮刮去瓤,并一起浸泡;黄瓜洗净,连皮切块。把浸泡好的陈皮先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水开后再加入其余食材,改为文火煲两小时,关火,加入适量油、盐调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