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多运动不仅防病治病还省钱

2024-02-28 1133
上海华山医院 上海华山医院 前往主页

近日,陈世益教授在国际期刊《研究》发文指出,运动已成为继药物、手术等治疗手段之后的临床治疗“第三极”。他呼吁,加强“运动处方”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可以有效防治慢病和运动损伤,提升疾病治疗效果,减少医保支出,实现疾病防治模式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的根本性转变。

运动至少防治27种慢病

人类害怕衰老,渴望青春永驻,但衰老和慢病不可避免,人们不得不被动接受治疗,或服用药物,或接受手术。至今,仍有许多疾病没有特 效药,也不是每种病都有手术可做,在众多防治手段中,人们疏忽了运动的主动治疗作用。

我国三高人群数量庞大,高血压患者2.45亿,糖尿病患者达1.3亿,血脂异常患病率高达35%~40%。《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8.5%。一旦确诊,往往需要长期服药,但不少患者控制情况不尽如人意。2018年数据显示,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41%、34.9%、11%。可见,药物对慢病防治的效果并没发挥出来。

手术治疗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心脑血管和癌症患者。初次急性心梗患者入院治疗后,术后复发率可达8.7%~29.6%,以两年内复发为很高;脑中风出院后,第 1年的复发率为30%,第5年的复发率高达59%。在接受根 治性手术的肿瘤患者中,肺癌的复发率达20%,乳腺癌的复发率约30%,结直肠癌复发率可达40%,而晚期胃癌、肝癌、胰腺癌的术后复发率几乎都超过了50%。

“在这种情况下,医学界和体育界都一致认为,运动作为一种疗法,可以发挥更为积极的防治作用。”陈世益认为,个人通过运动主动增强自身体质,达到防病、治病目的,其医学价值并不低于药物和手术治疗,可成为继药物和手术之后的第三大健康促进与医疗手段。

大量研究证实,运动对至少27种慢性疾病,尤其是高血压、冠心病、中风、高血脂、糖尿病、抑郁症、肥胖、慢性阻塞性肺病、癌症、骨伤、运动损伤、骨关节炎和老年人肌肉减少症等疾病,都有重要治疗作用。

例如,运动是糖尿病防治的“五驾马车(饮食、运动、药物、自我检测、教育)”之一。研究显示,每周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糖尿病的发生率可降低26%,心血管疾病风险33%。在肿瘤治疗上,运动可通过促进人体释放抗癌因子抑制肿瘤生长,降低多种癌症的发病风险和死亡率。在康复医学领域,运动是治疗抑郁症、老年肌少症、运动损伤的有效方式。有研究显示,每天增加1小时轻度体力活动,心血管风险可降低10%。

陈世益指出,运动不仅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更是“花钱很少、防病很多”的治疗方式。在临床治疗中,运动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生率,减少住院时间,降低医疗成本,具有临床和社会意义。数据显示,在运动中每投入1元,就能在医疗中减少8元的支出,这对医保控费意义重大。大多数老人都至少存在一到几种慢性疾病,运动不仅降低医疗负担,还能延缓衰老。《美国医学会杂志》指出,如果从60岁有序锻炼,可将原本失能的起始年龄(全 球为75岁)延后12年(87岁)。

“运动处方”防病治病见奇效

当今全 球都在提倡“运动促健康”。早在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就肯定了运动的价值;2020年再次提出,无论种族、性别、年龄、文化、地位如何,5岁以上所有人群均需积极运动。美国运动医学会、欧洲心脏病学会等权 威组织更是认为,运动应被当作“药物”,由医生开出“运动处方”,并将运动习惯、运动能力作为常规筛查,鼓励患者及其家属践行健康生活方式。

运动也一直受到我国传统医学推崇,药王孙思邈认为,运动能使“百病除行,补益延年,眼明轻健,不复疲乏”,传统强身技法“五禽戏”“太极拳”便是很好的例证。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已将“体育疗法”用于治疗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运动损伤等多种慢性疾病。《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也将“开展全民健身行动”纳入全民健康促进的重要一环。

“运动正在成为防病治病的新趋势。”陈世益表示,这里的“运动”主要是指“运动处方”,即由临床医师和运动处方师执行,依据需求者的健康信息、体质测试结果、医学检查、运动风险筛查、疾病所处阶段,为达到一定目标,以安全、合适为前提,用处方的形式,规定运动形式、运动频率、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总量和运动进展,让需求者完成一定量的运动内容,形成目的明确、系统性、个体化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的运动指导方案。

运动疗法具有副作用小、获取途径广、长期疗效好等优势。对健康或亚健康人群,可增加机体抵抗力,推迟患病时间;对运动创伤人群,可无创或小创伤达到很好疗效和功能恢复,帮助尽早回归运动;对于慢病人群,能够缩短患病恢复时间,加快康复。

陈世益说,一个好的运动处方,必须做到三点:一是由病人选择其所喜欢或可实施的运动方式;二是进行体适能测定,包括力量、柔韧性、弹跳力、平衡感等;三是进行医学体格检查,包括心肺功能、心脑血管、肌肉与骨关节影像、血尿生化检测等。在上述三点的基础上,开具出适合个人的运动量、运动时间、频率等具体指导方案,让病人通过科学合理的运动,达到防病治病目标,才是合格的运动处方。

科学的运动是防治疾病的前提,运动不当,会导致受伤,甚至损害健康,不敢运动或害怕运动。陈世益指出,不同人群的运动处方也不一样,健康人群有健身性运动处方,损伤或手术后人群有康复性运动处方,防治慢病有医疗性运动处方,但后两类运动处方必须由临床医生开具。

针对不同人群,陈世益提出如下运动建议:

对于大多数健康人群来说,有氧运动、力量练习、柔韧拉伸三者是“黄金搭配”,能够促进人的体质提升。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时,锻炼者主观感觉“微微有些累”,步行速度为110~120步/分钟,运动中心率为64%~76%(zui大心率=207-0.7×年龄)。

慢病人群应在了解疾病、患者功能、健康水平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以高血压为例,降压是第 一目标,首 选有氧运动,推 荐快走和动感单车,以中低强度为主,每天运动30~60分钟,可分次累计,每次不少于10 分钟。每周运动5~7次,尽量隔天运动,避免连续两天以上运动。

特殊人群也有区别,老年人要选择相对缓和的项目,如有氧运动、球类运动、中国传统运动等。每周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2次抗阻练习,防止肌力快速下降。孕产妇应根据个人情况随时调整,健康孕妇每周不少于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分布在5~7天完成,轻柔的拉伸活动也有益。6~17岁少年儿童应每天至少60分钟中等至较大强度有氧运动,每周至少3次较大强度有氧运动、抗阻练习和健骨活动,避免运动过度,关注动作的规范性,以及运动形式的多样化和趣味性。

陈世益   运动医学   主任医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学科带头人资 深教授,复旦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政府参事,中央保健办特聘会诊专家,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主任委员,中国骨科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和关节镜主任委员,亚太膝关节-关节镜-骨科运动医学学会(APKASS)主席,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运动医学与运动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运动健康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及首 席专家。精通骨科运动医学和关节镜微创外科。获国际运动医学关节镜领域荣誉——高木-渡边(Takagi- Watanabe)奖等诸多荣誉。创建并成功举办国际骨科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外科论坛(IFOSMA)18届,担任国际汽联F1赛车中国首 席医务官至今;是刘翔、姚明、邹市明、徐莉佳等众多体坛名人的主诊医生,有高超的专业能力和很大的社会影响力。


来源丨《生命时报》

2024年2月2日 第 1775期 头版

记者丨张健

医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