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不少心脑血管病患者有这样一个认识误区,认为一年之中夏季血压很低,症状会相对稳定一些。其实不然,夏天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峰期。
原因如下:
1、新陈代谢加快,加重心脏的负担
气温的升高,使得新陈代谢加快,人体皮下血管扩张,皮肤血流量比平时增加3~5倍,回到心脏的血流量也显著增多,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心率加快,加重心脏的负担。
2、高温出汗多,易形成血栓
高温天气,汗腺开张散热,人体出汗多,“汗为心之液”,如果出汗过多,就会使人体内水分大量流失,而血液中的凝固性就会增高,从而使血液中出现血栓。
再加上反复的冷热刺激,使得血管弹性变差,很容易导致出现心血管疾病,比如会诱发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危险疾病。
3、空气潮湿,容易导致人体缺氧
燥热空气中湿度增高,气压低,含氧量降低。心脏为了保证正常工作需要充足的氧气、葡萄糖等能量物质,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致使供应心脏本身的血流减少,容易导致人体缺氧。
4、情绪烦闷激动,易出现心绞痛
天热使人易情绪“中暑”,引发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小动脉异常收缩,导致血压上升、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增强,再加上昼长夜短,睡眠质量“打折”等因素,患者易出现心绞痛、心率失常、脑梗塞、心肌梗死等疾病,甚至发生猝死。
5、过冷的食物
在夏季的时候,气温闷热且潮湿,很多人会喜欢吃一些非常凉爽的食物,比如一些冷饮或用凉水冰过的食物。
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当短时间内进食较凉的食物之后,就会使心血管快速的收缩。
这样一来,就会使大脑或心脏以及其他脏器中的耗氧量加剧,从而使血压波动较大,很容易诱发脑卒中、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还有在高温下摄入冷饮等食物,这些都会导致血管收缩,从而引发心血管问题,导致心脏“跳闸”。
6、空调降温,温差变化大
在夏季的时候,气温会比较的高,所以不管是家庭中还是一些工作、学习环境中,都会使用空调达到降温的效果。而在天气炎热的时候,人体内的血管会扩张。
一旦进入空调房的时候,气温会突然骤降,使体内的血管快速收缩。在这种反复的温差刺激下,血管会不断的扩张与收缩,就会使流向心脏大脑中的血液出现不稳定性,很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出现。
健康饮食,控制体重,积极活动,戒烟,控制血脂,控制血压,控制血糖,都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