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响体温的生理性因素 ·环境:室内温度高或天气炎热可以使体温有所上升,而寒冷的环境会使体温有所下降,婴儿及老年人尤甚。
·年龄:新生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全,体温易受环境影响而波动较大;儿童因代谢率较高,体温常高于成人;老年人由于代谢率低,体温则低于成人。
·昼夜:早上2-6时体温很低,下午2-8时则很高,一般体温差<0.5℃。
·部位:同一个体在同一时间测体温,以腋温很低,口温次之而肛温很高。
·情绪:情绪紧张可以使交感神经分泌副肾素和去甲副肾素,致使机体代谢率增高而使体温升高。
·睡眠:睡眠时机体产热少,代谢降低,肌肉活动减少而散热增加,体温较低。
·内分泌:妇女在月经期体温降低0.2-0.5℃,排卵期体温升高0.2-0.5℃,孕激素具有使体温轻度升高的作用。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时甲状腺激素也可以使体温升高。
·过度运动:运动时产热增加,可以使体温升高;运动结束后30min,体温可恢复正常。
2.正常体温范围 ·口温<37.2℃; ·肛温<37。6℃; ·腋温<37℃。
3。发热程度 ·低烧:37.5-38℃; ·中等热:38.1-39℃; ·高热:39.1-4l℃; ·超高热:>4l℃。
4。病因(1)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菌如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细菌、寄生虫、真菌等造成的感染,不管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或浑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大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和大面积烧灼伤等机械性或物理性或化学性损伤;因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而造成的心肌、肺、脾梗死或肢体坏死;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癌、淋巴瘤、溶血反应、白血病等。
·抗原抗体反应:血清病、风湿热、结缔组织病和药物热等。
·内分泌代谢障碍:肾上腺肿瘤、类风湿关节炎、重度脱水、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皮肤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鱼鳞病和慢性心力衰竭等。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颅骨骨折、脑震荡、中暑、中毒性脑病、重度安眠药中毒、脑炎、脑出血等。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低烧多见,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其他表现,包括原发性低烧、夏季低烧、生理性低烧、感染后低烧等。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