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上海第六人民医院赵玉武教授谈慢性疲劳综合征

2011-05-23 243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前往主页

  在现今高度竞争的社会环境下,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人们常处于超时工作、睡眠不足、没有休闲的状态,尤其对于“白领”阶层。据网上调查显示,80%白领处于过劳状态,而处于亚健康的白领高达90%。问题已经严重到不能不认真对待的时候了。另一项调查表明,在中国,白领阶层“过劳死”现象已开始蔓延,白领人群在心脏病等老年性疾病发病方面呈年轻化趋势,用命换钱已经不再是戏说。另外,因长期疲劳导致的疾病也正悄悄地向忙忙碌碌的都市人群逼近,较为典型的为“慢性疲劳综合症”。由于该病各种检查均正常,国内认识尚不足,容易被忽视,而长期存在可导致机体多系统功能下降,继而引发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系统性疾病以及脏腑功能失调,也是心脑血管、肾脏、肝脏及甲状腺疾病和恶性肿瘤病变的重要原因,严重者可导致猝死,因此必须引起高度警觉。

  一、典型病例

  1.某合资企业高管,女,32岁。周身倦怠疲乏、体力难支8个月余。患者两年来由于工作紧张、家庭琐事等原因,出现烦躁、神疲乏力、健忘、失眠、多梦等症状,曾到多家医院求治,被诊断为“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等疾病,服用过镇静、安神的中西药物,病情也曾一度减轻。今年由于出口形势不佳,业务量下降,工作压力大,病情复发并加重,服药后不能缓解。除有上述症状外,又有头痛、头晕眼花、心悸、沉默寡言,经常眉头紧皱,自己在家出现悲伤哭泣,甚至有时出现自杀的念头。结合病人的病因、症状、各项检查等,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症。

  2.某公司部门经理,男,36岁。因工作关系。常熬夜、伏案工作,生活无规律。2年前开始出现“感冒”症状,鼻塞流涕,头痛咽痛,低热37℃左右,肢体乏力,曾认为是感冒后引起,过一段时间自会消失,经常服用见效很快伤风胶囊、Vc银翘片等,鼻塞流涕等症状也可消失,但仍觉疲劳,腰背酸痛,烦闷,食欲不振。进2个月又出现焦虑、失眠、肌肉酸痛等。曾先后2次住2家医院,查找低热、肌肉酸痛的原因,进行了大量检查,均为发现异常,致使病人对医院颇有意见。后经专家会诊,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症。

  二、 什么是“慢性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指尚无器质性病变,但有功能性改变的症状。它是由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1988年正式命名的疾病,是一种以慢性持久或反复发作的脑力和体力疲劳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以疲劳、低热(或自觉发热)、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睡眠障碍和抑郁、咽喉痛、肌肉痛、关节痛、头痛等非特异性表现为主的综合征。

  根据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情况呈以下3个特点:1.发病率高,达到25.6%。2.发病人群集中,主要集中在IT、科研、金融、新闻媒体、公务员、广告、出租车等行业,其中很多企业员工的发病率竟高达50%以上。3.患病时间长,大多数患者患病时间在一年半以上,其中30%左右的人有长达5年的疲劳感。

  三、慢性疲劳综合症的主要症状

  慢性疲劳综合症可表现出形形色色的症状,包括不良的心理行为、不振的精神面貌、对社会外界的不适应能力以及身体各部位的某种不适等。具体表现为:情绪低落、心情烦躁、忧郁焦虑、失眠多梦、头晕头痛、精神疲惫、肢体乏力、慢性咽痛、淋巴结肿大、肌肉关节疼痛、反复感冒等一系列难以用某一种病种予以解释的症候群,而一般体检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又无重大异常。慢性胃病患者可以伴有慢性疲劳综合症,而慢性疲劳综合症患者也往往具有胃肠道症状,如胃肠不适感、食欲不振、厌食、恶心、上腹部和胸咽部堵闷感等等。慢性胃病和慢性疲劳综合症的关系是互相影响的,它们之间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慢性疲劳综合征症状的基本特征为:1.持续6个月以上的严重疲乏,休息不能缓解;2.流感样症状,包括低热、肌肉关节痛、咽部刺痛或发痒、颈部或腋窝淋巴结肿大及触痛、头部重压感,且起病突然;3.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丧失、说话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差及睡眠障碍。这些特点有助于区分慢性疲劳综合征与一般疲劳症状。

  四、慢性疲劳综合症的诊断标准:

  目前采用的诊断标准是1987年4月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通过专家并制定,主要包括:

  1. 主要诊断标准:

  ①持久或反复发作的疲劳,持续在6个月以上;

  ②根据病史、体征或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排除引起慢性疲劳的各种器质性疾病。

  2. 症状标准:

  ①体力或心理负荷过重引起不易解除的疲劳;②没有明确原因的肌肉无力;③失眠症状普遍存在,或有多梦和早醒;④头胀、头昏或头痛;⑤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减退;⑥食欲不振;⑦肩背部不适、胸部有紧缩感,或有腰背痛、不定位的肌痛和关节痛,无明确的风湿或外伤史;⑧心情抑郁、焦虑或紧张、恐惧;⑨兴趣减退或丧失; ⑩性功能减退;(11) 低热;(12)咽干、咽痛或喉部有紧缩感。

  3. 体征标准:

  (1) 低热,口表小于38℃,肛表小于38.6℃;

  (2)咽部充血,但无明确扁桃体炎症;

  (3)可触及小于2厘米的颈部淋巴结肿大或压痛;

  (4)未发现其他引起疲劳的疾病体征。

  同时具有2项主要标准、6项症状标准和2项体征标准,或累计具有8项以上单纯的症状标准,即可确诊为CFS。

  五、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种病

  随着人类对于疾病认识的深化,现已把持续和症状突出的亚健康状态(严重疲劳、肌肉疼痛、失眠等)作为一种疾病来对待。“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目前还不清楚,据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国外研究发现,慢性疲劳综合征病人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代谢、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明显异常。“慢性疲劳综合征”确实是疾病,而不是“亚健康”。

  六、“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可能结局--过劳死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的严重者,有可能出现猝然死亡,被称为"过劳死"。其原因是长期劳累过度,不能及时缓解,精神与内分泌系统紊乱,出现积劳成疾,未老先衰,过劳猝死。1987~1989年,日本报道"过劳死"达1800例,1995年日本精工、全日空、川畸制铁等12家大公司的总经理相继猝死,年龄大多在40~50岁。我国国家体改委公布的调查表明:肩负重担的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58岁,比全国人均寿命约低10岁,近5年,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教授、专家共134人逝世,平均年龄仅53.3岁。

  日本“过劳死”预防协会提示十大危险信号为:

  1,“将军肚”早现。30~50岁的人,大腹便便,是"成熟"的标志,也是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的伴侣。

  2,脱发、斑秃、早秃。

  3,频频去洗手间。

  4,性能力下降。

  5,记忆力减退。

  6,心算能力越来越差。

  7,做事经常后悔,易怒、烦躁、悲观,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8,集中精力的能力越来越差。

  9,睡觉时间越来越短,醒来也不解乏。

  10,经常头疼、耳鸣、目眩,检查也没有结果。

  具有上述两项或以下者,为"黄灯"警告期,目前尚不必担心。具有上述3~5项者,为一次"红灯"预报期,说明已经具备"过劳死"的征兆。6项以上者,为两次"红灯"危险期,可定为"疲劳综合症"--已进入"过劳死"的预备军。

  七、CFS的防治--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1.生活节奏要有规律,适当休息。休息是制服疲劳的法宝,但是,休息不等于睡觉,过度的睡觉或无所事事,反而会降低身体的新陈代谢,造成人体活动能力进一步减退,疲劳感更强。休息的概念应该是一个大范围的表现,包括身体和心理适度的放松和调节。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有慢性疲劳综合征就应该辞掉工作或者放很长的假休息,太放松而又没有重心的生活,反而会让你的身心步调更混乱。

  2.合理膳食,注意对维生素B族的摄取,如粗加工的谷类食物。某些碱性食物也有抵御疲劳、减少抑郁的功能,如牛奶、大豆,以及桃子、西瓜等水果。 蜂胶是植物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丰富的天然产物,享有“血管清道夫”之美誉,也适合成年人防病保健。

  3,适度运动

  坚持体育锻炼是另一有效的预防途径。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大都不喜欢运动。其实运动可以增加人体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分泌,增强人体的代谢功能而不易疲劳。"生命在于运动"是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一句名言,一言道出了生命活动的一条规律。保持脑力和体力协调的适宜活动,是预防消除疲劳,防止亚健康,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较好方式。

  4,戒烟限酒

  5,心理平衡:

  大多数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都比较敏感,很容易从消极、悲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用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承认已经存在的事实,承认缺憾的存在。学会倾诉,有自己的朋友圈子,不要凡事自己扛。

  6.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一旦患上这种病,单靠休息和锻炼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必须进行药物治疗。感到身体有长期不能缓解的疲劳、睡眠障碍、抑郁以及咽喉痛、关节痛等症状,不要硬撑,立即到医院就诊,及时得到医生的帮助和指导。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通过中西医结合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个人简介:

  赵玉武,男,医学博士。上海交大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神经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21年,曾在北京 总医院(301)等国内知名医院进修学习,具有扎实的神经内科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熟练地掌握了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症的诊断及治疗,熟练地掌握了神经系统影像及电生理诊断知识,并可以独立完成神经系统常见病的病理诊断工作。擅长脑血管病的防治、痴呆、运动障碍性疾病、帕金森病、心理性疾病、睡眠障碍等的诊治。临床诊治工作中,善于充分利用哲学、辩证法等思维方法,具有独特的临床诊断思路,曾独立诊断出多种国内外罕见疾病,如国内第3例、全世界第80余例Susac综合征等。项目负责人获局级以上科研基金课题3项,第一完成人获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著36篇。目前主要研究方向:脑血管病、糖尿病性神经系统并发症。

  专家门诊时间:周二 下午,周四上午

医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