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肾脏内科汪年松教授团队近期在JCR分区Q1期刊EClinicalMedicine(柳叶刀子刊,IF=17.03)在线发表题为“Serum Chloride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on 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 A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study”。
该研究为一项全国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在长达10年的随访中,研究者发现,较高的透析前血清氯与较高的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密切相关。较高的血清氯带来的死亡风险与伴随的血清钠、钾或钙水平无关,这是血清氯与死亡的特异性发现,并不反映与其他电解质紊乱相关的风险。亚组分析发现,无论是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营养不良或炎症状态与血清氯及死亡相关性之间均未存在交互作用。
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至低于正常值的20%至25%时,血清氯紊乱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中很常见。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相关性的数据。在这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中,纳入了2005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期间接受腹膜透析的2376名中国患者。我们发现基线时较高的血清氯化物与接受CAPD的患者10年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的风险显著增加有关。有趣的是,我们并未发现较高的血清氯化物带来的死亡风险与伴随的血清钠、钾或钙水平无关。
血清氯化物测量是CAPD患者常规临床筛查的一部分,但我们通常关注血清钠、钾、钙或磷酸酶水平,而忽略了血清氯化物。我们的研究结果可能会提醒医务工作者同时关注血清氯化物,以识别CAPD的高危患者。针对CAPD患者的未来研究应考虑将血清氯化物作为主要或次要终点。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肾脏内科吴险峰副主任医师为通讯作者。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周蕾医师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晓阳副主任医师为本论文的共同前列作者,感谢广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温跃强副主任医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占小江博士、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彭芬芬副主任医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冯晓然主任医师、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倩博士及瑞典卡罗琳斯卡大学戴璐博士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本团队于2019年底创建了多中心腹膜透析患者随访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近6000例腹膜透析患者病例资料。近3年来,基于该数据库,多中心已发表SCI论著20余篇。同时,团队发起了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进行中),未来值得期待。
本研究得到了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课题资助(2019SY018)。
本文转自医院官网/公众号,本信息是为了给患者提供帮助,没有商业性质,如有侵犯权利,请告知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