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上海六院:国际科研合作结硕果,脂肪肝风险预测启新篇

2022-06-16 855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前往主页

(本文来源:上海六院科教处)  

随着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学科交叉性不断提高,国际科研合作已成为 化时代推进科学进步的必然要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逐渐在 流行,即使是单纯性脂肪变也会增加71%的死亡风险,不能继续将其视为一种良性病变。2018年,上海六院内分泌代谢科贾伟平教授团队与德国莱布尼茨汉斯诺尔研究所(Leibniz-HKI)GianniPanagiotou教授团队及其他来自丹麦、芬兰、瑞典、法国的科研团队联合申请并获得了欧盟委员会地平线2020项目-玛丽居里计划资助(“BestTreat–BuildingaGutMicrobiomeEngineeringToolboxforIn-SituTherapeuticTreatmentsfor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治疗—通过聚焦肠道微生物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旨在联合各方优势开展肠道菌群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及干预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通过“临床医学-系统生物学-基础医学”的跨学科合作新模式,建立肠道菌群、菌群代谢产物与宿主的相关代谢性疾病的网络关系,为脂肪肝干预提供新靶点。

DT2021031257981.jpg  

近日,该项目前列阶段的研究结果以“RiskassessmentwithgutmicrobiomeandmetabolitemarkersinNAFLDdevelopment”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影响因子:17.99)。研究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在上海泥城队列的2487位参与者中筛选出基线无脂肪肝但在4.6年随访期间新发的90例NAFLD病例,并在随访后仍无NAFLD的健康人群中匹配(性别、年龄、BMI、BMI变化)出90例对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该研究首先在前瞻性队列中证明在超声诊断NAFLD之前,患者肠道菌群就已经与健康受试者有所不同,并明确了NAFLD诊断前的肠道菌群特征。这种特征并非体现在整体群落上,而是体现在具体的细菌种属丰度、功能和代谢物上。例如,与健康对照相比,新发NAFLD基线时Methanobrevibacter、Phascolarctobacterium2个菌属的丰度更低,而Slackia、Doreaformicigenerans2个属种的丰度更高;香叶基香叶基二磷酸的生物合成、甲戊酸途径、磷酸盐代谢、胆酸降解这四条菌群代谢通路的丰度在两组中具有显著差异;此外,两组间有15种菌群相关代谢物水平具有显著差异。该研究进一步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整合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及其代谢物特征和少量简易临床指标构建菌群预测模型,其对NAFLD的发病风险预测准确,ROC曲线下面积达0.80。此外,该模型诊断效能在四个外部NAFLD病例对照队列中得到验证。这项研究确定了在未来数年内存在NAFLD风险的受试者的微生物组特征,构建了NAFLD的风险预测模型,并指出了其成为NAFLD非侵入性诊断测试的潜力,以补充现有的临床筛查工具。同时,识别肝脏脂肪变初期的微生物组特征也为探索基于微生物组的NAFLD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了新方向。  

该研究基于上海临港泥城社区慢性病防治队列,中德双方合作进行研究设计、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以及菌群预测模型的建立,并在四个建模数据以外的数据集进行了效能验证,包括来自香港大学徐爱民教授团队的脂肪肝队列、法国索邦大学KarineClément教授领衔的FLORINASH队列、美国加州大学地方亚哥分校医学院脂肪肝研究中心RohitLoomba教授领衔的FamilialCirrhosis队列等,借助广泛的国际合作证明了模型的良好泛化能力,推动国际学界携手应对代谢性疾病挑战。  

上海六院贾伟平院士、李华婷研究员、德国莱布尼茨汉斯诺尔研究所GianniPanagiotou教授和倪岳琼博士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德国莱布尼茨汉斯诺尔研究所博士研究生HowellLeung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龙晓雪为本文共同前列作者。研究还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良青年基金等资助。  

转载自公众号: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本文转自医院官网/公众号,本信息是为了给患者提供帮助,没有商业性质,  

如有侵犯权利,请告知下架


医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