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上海第一人民医院)
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联合神经内、外科救治颅内静脉窦血栓并发脑出血患者
静脉血栓性疾病需要抗凝治疗,但如果患者同时伴有颅内出血,抗凝就有可能加重出血风险。在两者之间找到优等的治疗方案,格外考验医务人员的临床判断和医院的综合实力。
近日,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联合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科室,通过完善的多维度、个体化救治方案,成功救治了一位罕见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并发脑出血、颅高压的危重患者。
这位患者今年28岁,平素体健且酷爱运动,此次因“头痛3天”来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就诊。接诊医生为他进行颅脑CT检查后发现右侧额顶叶血肿。就在就诊过程中,患者病情突然急剧加重,出现了癫痫发作,进一步行颅脑CTV检查,发现上矢状窦充盈缺损。神经内科刘佩峰副主任医师会诊后,认为患者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常规的抗凝治疗难以取得良好效果,需要立即采取神经介入治疗。患者很快接受了颅内静脉取栓术,随后转入重症监护室继续后续治疗。

看着患者从手术台下来,家属们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急诊危重病科(北)副主任谢晖领衔的医疗小组深知,该患者救治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静脉血栓性疾病的患者术后仍需要进行抗凝治疗,但患者入院时的CT检查已经发现其并发右侧额顶叶出血,抗凝治疗必然存在加重颅内出血风险,而无论是血栓还是出血都可能致命。
术后2天,治疗团队担心的问题果然发生了。患者虽经积极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等治疗,但是神经功能进一步恶化,出现中枢性高热、抽搐等表现。复查CT后,检查结果显示“右侧额顶叶血肿伴大片脑水肿,继发大脑镰疝”。
一边是静脉血栓术后,一边是患者颅内出血、脑水肿加重,抗凝治疗要不要停止?治疗团队必须尽快做出关键性的抉择。
急诊危重病科主任王瑞兰教授邀请了神经内科刘佩峰副主任医师、王岩副主任医师和神经外科张桂云副主任医师开展MDT讨论,仔细复盘、推演病情。
常规脑出血大多是动脉破裂造成的,如果给予抗凝治疗,血管破裂口则不能正常止血且会增加出血量;但该患者是静脉系统堵塞,脑出血是因为动脉回流不畅压力过高导致的,所以需要继续抗凝打通堵塞的静脉系统,恢复血液再通,实现血管内压力下降,从而减轻脑水肿,并促进血液吸收。
鉴于此,MDT团队做出决定,在制订完善的多维度、个体化救治方案基础上,继续加大抗凝剂量!
在监护室(北)护士长张琦带领的重症护理团队严密监护下,治疗团队实时滴定抗凝药物剂量、动态床旁超声评估颅内压、监测瞳孔变化,早期ICU被动康复也及时介入。较终,在3周的艰辛治疗后,该患者终于渡过了危险期,顺利脱机拔管。脱机后,重症康复团队立刻开始主动康复治疗。
转载自上海第 一人民医院官网
本文转自医院官网/公众号,本信息是为了给患者提供帮助,没有商业性质,如有侵犯权利,请告知下架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