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悲欢到底是不会相通的。
我像往常一样处理陪诊订单,向我们咨询的客人当中,我看到有位安徽用户登记的信息年龄很小,于是打电话过去了解情况,核实就诊信息。
接电话的是一位男性,一口不是很标准的普通话,跟我讲述着孩子的病情。我问他和小孩子是什么关系,他突然降低声音悄悄的跟我说,他是小孩子的爷爷,小孩子生下来之后爸妈就离婚了,妈妈净身出户也不要小孩子,爸爸也没有能力抚养他。于是老两口就一直拉扯着这个小孩子,孩子生病了,在当地一直看不好,两位老人家很着急,于是在网上寻求帮助,想要到上海来看病,但是因为他年龄太小,身份证还没有拿到,要等到8月份,跟我说,能不能让我先提前联系医生,等到8月他的身份证拿到之后就来上海,了解到小孩子的病情之后,我帮他筛选了符合要求的儿科专家,并帮他们提前预约好就诊时间。
整个沟通过程中,老人家语气都很平和,而且非常有礼貌,小心翼翼的向我讲述小孩子的可怜经历时也时不时的叹气。但说到要来上海带小孩看病,语气中又充满了期望和对生活的不妥协,让人为之动容,我能做的就是积极准备好,希望他们来上海之后能顺利看到专家,小孩子尽快恢复健康。
很多时候陪诊师是需要有一定的共情能力的,他们需要去理解用户的需求,理解用户的不易,为他们去解决问题,这大概是传递人间真情的一种方式吧。而更多时候我们传递的都是亲情。即便人世间的悲欢不能相通,但情感能通过帮助来进行传递。
亲情所传递的力量更让人容易体会,更加能够鼓励人们积极面对生活,坚强的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