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健康百科】有一种眩晕可能是耳朵问题
今天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很多人都经历过眩晕,而眩晕和耳朵其实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怎么说呢?这篇文章会告诉你。
2022年北京冬奥会圆满闭幕,我们的奥运健儿们主场作战,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用实力收获了一大群粉丝为他们在赛场上的热血竞技衷心喝彩。
正滑、起跳、抓板,身体再舒展开来,稳稳落地……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第三轮中超越自己极限,跳出从未完成过的偏轴1620,赢得了整场较高分。17岁的苏翊鸣以1800五周转体动作又为东道主中国赢得了一枚头牌。
“太惊艳了!太紧张了!”“这感觉太疯狂了,这是我以前从未经历过的……”不仅场内外观众对他们的精彩表现连连赞叹,连他们自己都为之惊喜。
看到这些运动员不俗的表现后,大家肯定会有这样的疑惑,这样在空中一圈圈转下来,他们不晕吗?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为什么我们在转圈圈时会感到头晕。其中一部分秘密就藏在我们的耳朵里。人体正确的空间定向活动,是通过视觉、本体觉和前庭觉系统之间不断发生功能相互作用,进行多感觉整合来实现的。而前庭觉的感受器就在我们的内耳中,前庭器官分别将躯体位置及运动的信息经感觉神经传入中枢神经系统,整合后做出位置的判断,并通过运动神经传出,调整身体和眼球的位置,维持平衡和视物的稳定。
运动员在场上优美的身姿往往来源于自幼长期的训练,面对匀速运动、结合身体姿势进行变速运动时也有一些训练小技巧,这属于前庭习服现象。习服是指使人反复暴露于引发眩晕等反应的激发刺激下使眩晕等反应减轻以至消失,本质上是一种被动的、量变的代偿过程,其原理在于通过激惹信号的简单重复刺激,继而逐渐减少前庭中枢与外周之间的反应不对称性。这需要经年累月的科学训练,有一定的危险性,不可自行尝试哦。
前庭功能正常的人在做简单的旋转运动时,不会感到头晕,但当这种刺激过强,超出前庭系统处理能力时,机体就会感觉眩晕,严重时还会有恶心、呕吐等不适。但是,对于外周前庭功能损害、前庭功能下降的患者来说,由于前庭系统处理运动信息能力不足,无论静止还是运动状态,他们都有可能感觉周围物体旋转或者自身不稳感,无法稳定注视外周目标甚至跌倒。而这种患者机体因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也就是通常称的“眩晕”。
据统计,眩晕症占内科门诊病人的5%,占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的15%。60%-70%的眩晕由前庭功能障碍引起。很多眩晕都是耳源性眩晕,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那如何预防眩晕的发生呢?
针对不同病因引发的眩晕,我们有不同的预防方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较常见的耳源性眩晕,系内耳中的耳石囊斑脱落所致。该病的典型特征为“一动就晕、不动就好”。患者眩晕发作总与头位或体位变动有关,眩晕比较剧烈,但持续时间短,可为数秒至数十秒。如果出现此类症状,及时就医行耳石复位治疗后症状多可快速缓解。但此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外伤、内耳炎症、缺血或血管痉挛有关,因此,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定期的体检是预防此类眩晕的一种方法。
梅尼埃病引起的眩晕多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常伴有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闷胀感。眩晕持续时间往往从数十分钟到数小时不等,发作可与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度疲劳有关。这种眩晕为内耳疾病,不威胁生命,不必过于恐惧。规律作息、低盐饮食、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与耐力、劳逸结合、禁烟酒和浓茶对控制梅尼埃病引起的眩晕十分重要。
前庭神经炎系因前庭神经被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突发性眩晕疾病,多伴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史。眩晕持续时间较长,一般2周内可消失。不少患者可短期残留不同程度的头昏、头晕和不稳感,持续数日或数月,活动时症状加重。治疗包括早期十分卧床休息,避免头、颈部活动和声光刺激。这种疾病常发生于春天和初夏,多发于30-40岁年龄组,避免上感是预防的关键之一。
对于慢性眩晕患者,可以考虑就诊明确病因。如适合前庭康复训练,可以通过专门设计的方法,使患者头、眼、体做相应活动,调动中枢神经系统的代偿功能,以达到减轻或消除头晕、眩晕症状,防止跌倒,恢复、提高患者的平衡功能水平。康复训练需要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设计其体力能承受的计划,并不断进行修改,这需要患者和医护双方长期耐心的配合,以达到好的康复效果。
转载自公众号: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本文转自医院官网/公众号,本信息是为了给患者提供帮助,没有商业性质,如有侵犯权利,请告知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