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普来自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大家都知道孕妇生完孩子后是要“坐月子”的,有些人提起“坐月子”总是十分担心,“月子做不好,会得月子病,老了腰疼、腿痛。”还有些人认为,月子里不能受风,要穿长衣长裤,关好门窗,躺在被窝里,汗流出来就好了。
网络上也有一些这样的报道,三伏天穿着厚厚的棉衣裤,家中门窗紧闭,不开空调,高温和通风不良造成“产褥期中暑”,更甚者体温过高引起“热射病”,酿成产妇死亡的悲剧。
那么产后是否需要“坐月子”?
其实“坐月子”是产妇分娩后身体逐渐恢复到孕前状态的过程,孕期的水肿,孕期变得松弛的肌肉,自然分娩后的外阴或伤口肿胀、疼痛,剖宫产后宫缩痛及伤口疼痛等,都需要在这个阶段调理和恢复。整个过程一般为产后6-8周,同时这个阶段也是新妈妈们角色转变和心理接受的关键时期,因此产后确实需要“坐月子”。
如何科学的“坐月子”?
1.产后活动
产后的宝妈们需要休息和静养,较好是与宝宝作息时间一致,每天保证8-9小时睡眠。分娩后长期卧床时,下肢容易形成血栓,严重时会有生命危险,所以产后宝妈们需要适当的“动起来”。顺产2-3天后,剖宫产6-7天后,身体逐渐恢复,根据体力每天适当下床走动,也可做产后恢复操,适度的运动可促进产后恶露的排出,预防下肢血栓的形成和便秘的发生,也有利于身材的恢复。
2.环境舒适
为避免产褥期“中暑”,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室内环境应以身体舒适为主。室温约22-24℃,湿度50%-60%,自然出汗多时,及时用干毛巾擦干,夏天也可以穿短袖,需避免着凉、感冒发生。注意没有对流风,空调与风扇不直对着产妇吹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当增减衣物即可。
3.保持口腔、身体清洁
传统观念认为月子期间刷牙,会引起牙疼。其实不刷牙,不注意口腔卫生,口腔细菌增多,更会增加龋齿、牙周炎和牙痛的发生。因此月子期间是需要刷牙的,需要选用软毛牙刷,减轻刷牙的力度。
老一辈常说月子期间不洗头、不洗澡、怕受风,不然会得“月子病”。月子期间会产生大量的褥汗,无论是顺产还是剖宫产,伤口都没有完全愈合,汗水的刺激会使伤口愈合减慢。残留在身体上的汗水和母乳会滋生很多细菌,所以产妇们还是要及时清洁身体,保持干净。洗澡时注意保持适宜室温,水温37-40℃,先洗澡再洗头,减少湿气从头部进入身体,时间控制在5-10分钟,洗后尽快吹干头发,擦干身体,更换干爽衣物。
4.健康饮食
产后身体虚弱,应从流质饮食、半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食物应富含高营养、高蛋白和高维生素,并有足够的热量及水分,禁食冰冷、寒性食物。冰冷和寒性食物不仅刺激胃肠,还会影响到宝宝。应选择清淡少盐的饮食,少食多餐,每天多吃青菜,避免油腻汤水。
5.保持心情愉悦
因受雌孕激素水平变化的影响,产妇的情绪极易产生波动,为了宝宝与产妇的身心健康,家属应充分理解和支持。播放舒缓的音乐,保持良好的心情,心情低落时及时向身边的人诉说,及时寻求帮助,避免产后抑郁的发生。
所以“月子”还是要做“坐”,但我们要科学得“坐月子”。
转载自公众号: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原作者:妇产科
本文转自医院官网/公众号,本信息是为了给患者提供帮助,没有商业性质,如有侵犯权利,请告知下架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