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你是否控制不住便意,来不及跑到厕所,就已经漏了出来……
②你是否排便好像不受自己控制,大便偶尔还污染内裤?
③你是否数日排不出便便,腹部还总是肿胀难忍?
④你是否蹲在厕所许久,等待又等待,使出全身解数便便却迟迟不发动?
⑤你是否拉完一看,便便干涩成块,上面可能还带点血?
如果你有上述①②症状,可能是发生了大便失禁;而如果是出现③④⑤类症状,你可能是得了便秘。
中老年群体中,顽固性便秘和便失禁十分常见,其中便秘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高达30%以上,这种疾病给生活造成了严重困扰。尽管大家经常调侃便秘这类问题,仿佛是个小毛病,但如果便秘的症状总是持续,它不仅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诱发肛门直肠病、肠道肿瘤、乳腺疾病等。排便非小事,需要我们正视且重视,今天就来一起认识一下便秘及便失禁疾病,以及治疗这类疾病的新利器——“肠道起搏器”。
如何自查
便秘是一种(组)常见的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
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3次,粪便干硬
排便困难: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费时和需辅助排便。
排便不尽感、肛门直肠堵塞感、腹胀。
出现便秘的原因很多,包括便秘家族史、精神心理因素、神经源性排便功能障碍、使用了导致便秘的药物等。
如果你有上述2种以上症状,且病程 ≥ 6 个月,可能是得了慢性便秘。
大便失禁一般定义为在社会不能接受的时间和地点发生粪便或气体经肛门不自主排出、大便次数增多。便失禁主要是由于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肛门发育不全)、手术或外伤(直肠癌保肛手术后便失禁、女性阴道分娩造成的括约肌损伤等)及神经系统疾病(脊柱裂、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引起的。据国外统计,社区≥65岁人群中肛门失禁发生率可达10%。
骶神经调控术
一部分患者在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后无效,可以进一步考虑手术治疗,相较于损伤较大且不可逆的传统外科手术(如结肠全切术、末端回肠造口术、经腹直肠悬吊术等),骶神经调控术(俗称“肠道起搏器”)更加微创、安全,为顽固性便秘及便失禁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什么是骶神经调控术?
目前,骶神经调控疗法(“肠道起搏器”)成为治疗顽固性便秘及便失禁的“新利器”,是一种微创、有效、可逆、可调的先进疗法。通过局麻下的穿刺,放置一根电极到骶神经(一般为骶3神经)的位置,电极可将起搏器发送的电脉冲持续施加于骶神经,从而调节直肠、括约肌及盆底的神经反射,从而让控制排便的神经准确向大脑送达“开”、“关”信号,从而有效改善便急、便频、便失禁、顽固性便秘等困扰,帮助患者提升生活质量。
骶神经调控疗法示意图
该疗法1994年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累计造福全 球40万名病患,自2014年骶神经调控疗法的便控适应症在中国获批以来,该疗法正受到越来越多医生和患者的认可,目前国内已有超过4000名患者受益于骶神经调控疗法。
哪些人适合骶神经调控术?
1.慢性大便失禁患者
如在经历半年以上饮食调整、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后无效,需要正常的社交生活且不考虑造口的患者,无论是否存在括约肌缺损,评估后可尝试肠道起搏器治疗(作为一 线手术治疗方式,指南强烈推 荐)。
2.顽固性便秘患者
当慢传输型便秘和(或)功能性排粪障碍患者(排除器质性梗阻)的便秘症状持续超过1年、且行为及药物治疗无效时,评估后可考虑行肠道起搏器治疗。
3.直肠癌保肛术后便失禁患者
如经历了半年以上的居家康复训练仍存在较为严重的便频、便急、大便失禁症状(低位前切除术后综合症),评估后可考虑行肠道起搏器治疗。(详见:六院科普:直肠癌术后控制不住排便?试试这几招!)
怎样进行骶神经调控术?
骶神经调控术分为一期和二期手术来完成。在一期手术中,通过X光下定位、微创穿刺的方式在骶神经处放置电极并通过延伸导线将电极与体外的临时刺激器连接,术后根据患者病情调整参数以选择适合的刺激位点和强度(测试约2周),患者可充分体验疗法的获益再决定是否进行二期手术。如一期术后的测试体现出较好的疗效,患者可以选择进行二期手术。
二期手术中,将连接到体外临时刺激器的延伸导线取下,将电极直接与永 久刺激器(约两枚硬币大小)相连并埋入皮下,从而完成全部手术过程。如经历一期术后测试,症状无明显改善或不达预期,也可直接将电极取出,这一过程不会对正常生理结构造成损害。
骶神经调控术(“肠道起搏器”)具有微创可逆、疗效持久、高度靶向的特点。对于慢性大便失禁及低位前切除综合症的患者,肠道起搏器一期测试成功率达到80%以上(即恢复正常排便或便失禁症状改善>50%),术后起到对生活质量的长期改善。对于顽固性便秘患者而言,一期测试成功率也达到70%以上,成为这类患者在接受损伤较大且不可逆手术前的“新希望”。
总结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重,功能性疾病越来越值得我们共同关注,排便功能障碍性疾病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问题正在影响着很多人的正常生活,严重的便秘可能会引起一系列恶性胃肠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问题;慢性大便失禁等症状也让人患上“社交癌”,身上总有异味,离不开尿垫……严重损害身心健康。当出现此类症状时,首先不用过分焦虑,尽早就医,找到正确的专科医生就医咨询,疾病早期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功能训练和相关治疗,是很有机会痊愈的。面对较为顽固的疾病,现在临床上也有先进有效的疗法(如 “肠道起搏器”)来应对,帮助患者重拾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拥抱自在生活。
王志刚 上海六院胃肠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导,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
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脏器联合切除和质控学组副主委,上海市医学会普外专委会结直肠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腔镜学组常委,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加速康复学组副主委等。担任上海市大肠癌质控专家组委员。曾被评为上海市青年岗位工作能手,入选上海市医学优 秀青年人才计划、上海交通大学高原高峰计划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两项,上海市科委等课题10余项,在国际权 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拥有专利多项,带教博士研究生多位。
擅长:大肠癌腔镜和双镜联合微创手术治疗;各类复杂肠癌如局部晚期肠癌、低位直肠癌、复发肠癌的手术治疗。在国内较早开展经自然腔道取出标本的腹腔镜肠癌手术、3D/4K/腹腔镜大肠癌根 治术、各类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近年来开展四代达芬奇机器人直肠癌根 治术。开设并领衔国内首 个复杂性大肠癌多学科诊治整合门诊(近期更名如下),领衔上海六院大肠癌多学科诊治工作。担任上海六院胃肠外科主任以来,带领科室团队广泛开展了所有类型的腹腔镜为代表的腹部微创手术,四代达芬奇机器人直肠癌根 治术,熟练开展ISR/改良Bacon等各类低位和超低位保肛手术。在胃肠道肿瘤、腹盆腔肉瘤的外科治疗以及胃食管反流、切口疝、便秘、直肠脱垂等良性肛肠等疾病的手术治疗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专家门诊:
周一上午,周三上午
胃肠肿瘤及腹盆腔肉瘤多学科
整合门诊:
周一下午
文章来源:胃肠外科
作者:盛能全